北张北)、柔玄(今内蒙古兴和西北)、抚冥(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怀朔(今内蒙古固阳西南)、沃野(今内蒙古五原东北)等军镇,史称北镇或六镇(孝文帝末年,又于怀荒镇东今河北赤城西北增置御夷镇,实为七镇),外御柔然,内制高车、山胡,拱卫京都。
=
魏晋南北朝的造纸术:
从文献记载看,两晋南北朝官方和民间用纸都已十分普遍,数量也是较大的。
汉代的造纸原料主要是麻和树皮;其中的麻包括新采下的,以及用旧了的麻类织物、编织物等;树皮主要是楮皮。魏晋南北朝时,一方面继续沿用旧有的原料,此外,还新增加了桑皮,创造了藤皮纸和侧理纸。
由现有资料看,魏晋南北朝的造纸用原料主要是麻、树皮和藤皮3种。
把两晋南北朝纸与汉纸作一比较后,我们很快就会发现,两晋南北朝获得了十分明显的进步:表面平滑,白度增加;结构较为紧密,纸质较细较薄;纤维束较少,帚化程度较高(有的晋纸达70%,竟与今机纸相近),有明显的帘纹。
在今见此期古纸中,不少是品质优良,色泽宜人的,如吐鲁番出土的晋抄本《三国志-孙权传》用纸,便是优良的上等加工纸(粉笺),表面光洁其色甚白,纤维束较少,纤维交织紧密,其质细薄,在显微镜下,纤维帚化程度很高,为高粘度纸浆
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古纸的结构一般都十分疏松,纤维间充满了无数孔隙和通道,故下笔书写时往往会走墨渲染。为改善纸的书写效果,人们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最初是用光滑的细石将纸面砑光,以阻塞部分毛细管和纤维间隙,后来又发明了施胶术,以增加对液体渗透的阻抗力。
表面涂布是古纸表面处理的又一重要措施。操作要点是在纸的表面涂布一些白色的矿物粉。本世纪初,威斯纳在分析新疆出土的南北朝纸时,发现其表面亦涂有一层石膏粉末。这些都是我国,也是全世界最早的涂布纸。
从现代技术原理推测,涂布用白色粉料主要是石膏,此外可能还有白垩、滑石粉、石灰等物。做法是先将这些物料碾细,并制成悬浮液,再将之与淀粉共煮,经充分混合后,用排笔涂于纸上,再经干燥和砑光;这样,纸的白度、致密度、平滑度、吸水性都会得到提高,透光度则明显降低下去。如东晋写本《三国志-孙权传》纸,今日所见仍然是颜色洁白,字迹古朴俊秀,墨黑而有光,犹如新作之般。
此时,纸的染色装潢技术也有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