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达姆弹(6 / 6)

标很短距离后就将能量释放完毕,伤口尺寸会比较大,损伤破坏较为严重,看起来几乎与达姆弹的杀伤效果无异。有时弹头的杀伤效果与被甲的结构和材料也有很大关系,比如说二战期间日本使用的6.5×50毫米SR有坂步枪弹,弹头较长,为使其质心保持在靠后一些的位置上,弹头被甲前面的弧形部分很厚,而圆柱部分较薄。虽然38式步枪缠距小,弹头转速高,相对比较稳定,但弹头出枪口后章动效果比较明显,近距离内击中有生目标时极易失稳翻滚,发生严重变形或断裂,杀伤力和达姆弹类似。但章动消失后,进入稳定飞行阶段,弹头就不易翻滚,造成的伤道比较平直,杀伤效果明显降低。这也是同一种枪弹在实际应用中对其杀伤力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的原因。战争后期由于物资短缺,日本生产的有坂步枪弹被甲质量明显下降,瑕疵较多,但击中人体后变得更容易破裂和翻滚,杀伤力反则比以前的产品有所增加。此外,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几种小口径军用步枪弹,在设计上也都利用了这种失稳杀伤原理。典型的象美国5.56毫米M193步枪弹和俄国5.45毫米M74步枪弹。M193弹头初速很高,但膛线缠度设计刚好使其能够在空气中稳定飞行,一旦碰到人体立即就会失稳、翻滚、破裂,造成很大的杀伤后效。但该弹没有钢芯,而且稳定性偏低,侵彻能力受到很大影响。后来的M855弹在铅芯前增加了钢尖,增大了弹头质量,以提高其稳定性和远距离侵彻性能,但这也带来了停止作用不及M193弹的问题。而M74的弹尖部为一空腔,钢芯头部还有铅套的延伸部分,当弹头碰撞到目标后,空心弹尖很容易变形弯曲,弹头减速后,钢芯前面的铅套发生位移,促进弹头进一步失稳和翻滚。由于其弹头长径比达到4.52左右,因此能量释放迅速而彻底。M193和M74的杀伤力已经在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期间得到了证实,因此也有人谴责这类枪弹是变相的达姆弹。[1]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