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上杉谦信和织田信长。他们两个俱都是不被老师所理解的时代的豪杰。
最后,上杉谦信的老师起兵反对他,希望让谦信认识到战国乱世的残酷,放下心中的慈悲之念。最后兵败被俘,在谦信面前,剖腹自杀。
织田信长的老师平手正秀,则是直接剖腹明志,劝诫信长。结果使得信长失去了最重要的支持力量。让他的弟弟认识到了信长的薄弱,促使了他的弟弟在重臣的支持下起兵反对他。把他推到了极危险的境地。好在信长大爆发,把他弟弟击败。
这两位老师,其实从本质的角度来说,都是为了他们的弟子好。甚至为了劝诫弟子,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
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世界上,彼得的舅舅什雷金可以说是最了解彼得的。但是他仍然难以理解彼得的许多决定。
削弱贵族和东正教的权利?不是,这个历代沙皇都有在做。
而是彼得的西化政策和大规模的常备军。西化政策什雷金其实是支持的,同样陪同彼得前往法国留学的什雷金,也充分认识到了西方世界的文明和强大。
显然经过了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的西方,再加上大航海对经济的巨大作用。让西方世界变得远远超出了任何一个仍旧仿佛生活在中世纪,仍然拥有日益扩大的农奴群的沙皇俄国的子民的想象。
虽然什雷金认为彼得的西化太激进,覆盖面太广了。同时他也不认同彼得对发展工业的理念,就是不采取西方式的自由市场的概念,使其慢慢顺其自然的发展积累。反而采取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这很明显是与西方国家走的截然不同的道路。
如果说彼得在政治经济上的政策,引起了什雷金的怀疑,并没有获得他的全力支持。
那么彼得违反了俄国和现在欧洲普遍流行的少量正规军,大规模征召兵的军事组织方式。反而大范围的尽可能的放弃征召兵,组建大规模的集群化的常备军,就非常引起什雷金的反感和反对了。
消耗俄国本来就很紧张的财政,去组建大规模的军队。很难让人相信是明君所为。
因此对于彼得亦师亦友的舅舅什雷金,在多次劝诫彼得无果的情况下,决定采取激进的方式,来劝诫彼得。
他没有直接自杀,无论是天主教还是新教抑或是俄国的东正教,所有信仰上帝的教派,都是反对自杀的。自杀的人,是无论如何上不了天堂的。
因此什雷金就在彼得率领大军离开之后,积极地在莫斯科堡联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里的反对彼得的官员和贵族。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