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北境巨熊(2 / 3)

绪。作为一个早年也曾投身革命、经历过白色恐怖和牢狱之灾的知识分子,他对齐奥塞斯库这段早年经历感同身受。“贫苦出身,少年投身革命,不怕牺牲,多次入狱……单从这段经历来看,他确实是一位早期的革命者,有着坚定的信仰和斗争精神。”但他随即又提醒自己,“然而,早年的革命经历并不能保证一个人永远沿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权力的诱惑,环境的变化,都可能使人发生蜕变。还需要看他后来的所作所为。”

明台(如果他能看到)或许也会对齐奥塞斯库早年不怕牺牲的精神产生一丝敬佩,毕竟他也曾是热血青年,参与过抗日活动。但他同样会保留判断,因为他见过太多理想主义者最终走向歧途的例子。

李云龙则对此不以为意,他撇撇嘴:“蹲过号子?那算个啥?当年跟咱一起闹革命的,哪个没蹲过几天?蹲过号子的人多了去了,有啥了不起的?关键还得看出来以后干了啥!”他更看重实际的战功和能力,对这种“革命资历”并不太感冒。

光幕继续讲述齐奥塞斯库的经历,重点转向了他的狱中岁月,那段经历对他后来的崛起至关重要。

旁白声音低沉:“监狱,对于革命者来说,既是考验,也是学校,有时,还是积累政治资本的特殊场所。齐奥塞斯库的多次入狱经历,特别是二战期间在特尔古日乌集中营的关押,让他有机会结识了当时喀尔巴阡之国共产党几乎所有的重要领导人。”

画面上出现了监狱或集中营的场景,囚犯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秘密交流、学习。

“其中,对他影响最大、也对他日后提携最多的人,是乔治乌-德治。德治是喀尔巴阡共产党的老资格领导人,在狱中拥有很高的威望。年轻、机敏、善于表现的齐奥塞斯库,很快赢得了德治的赏识和信任,成为了他忠实的门徒和得力助手。”

画面暗示了齐奥塞斯库在狱中积极向德治靠拢、为其服务的场景。

“在德治的庇护下,齐奥塞斯库不仅学习了更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他开始熟悉党内运作的规则,并与许多未来的党内高官建立了联系。这段狱中岁月,为他日后在权力阶梯上的飞速攀升,铺平了道路。”

天津站。

余则成看到这里,眼神微微一凝。他立刻意识到了这段经历的关键性。“利用监狱这种特殊的环境,结识高层,建立人脉,积累政治资本……这确实是一种在逆境中把握机会、向上攀爬的高明手段。”他想起了自己也曾在敌人的监狱中周旋,知道那里的环境既危险又复杂,能够在其中脱颖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