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八年底至一九七九年初,坦桑尼亚联军发起了猛烈的反击。面对装备和士气都远胜于己的对手,阿明的军队几乎是一触即溃,望风而逃。”
画面展示了坦桑尼亚联军势如破竹、一路向北推进的景象。高地之国军队丢盔弃甲,成群结队地投降。沿途的高地之国人民,纷纷走出家门,欢迎“解放者”的到来,脸上洋溢着久违的喜悦和解脱。
“曾经被阿明吹嘘为‘战无不胜’的高地之国军队,在战场上表现得极其拙劣,毫无战斗意志。许多高级军官率先逃跑,士兵们则无心恋战。”
独立团驻地和虎头山根据地。
李云龙、周卫国、楚云飞等军事将领们,都在评论着这场一边倒的战争。
李云龙:“哈哈!看着真解气!坦桑尼亚这帮哥们打得好!阿明那帮熊兵,看着人高马大,原来都是银样镴枪头,中看不中用!”
周卫国:“坦桑尼亚联军采取了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策略,后勤保障得力,民心所向。而阿明的军队,内部矛盾重重,指挥混乱,腐败透顶,士兵缺乏信仰和战斗意志,失败是必然的。”
楚云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阿明倒行逆施,早已失去民心军心。坦桑尼亚的反击,顺应了高地之国人民的意愿,自然势如破竹。这也再次证明,一支军队的战斗力,绝不仅仅取决于武器装备,更重要的是军心士气和人民的支持。”
光幕上的画面,终于来到了阿明政权的最后时刻。
旁白声音带着一种终结的意味:“坦桑尼亚联军的攻势锐不可当。一九七九年四月,联军兵临首都坎帕拉城下。”
画面上,展现了坎帕拉城内混乱的景象。阿明的支持者试图组织抵抗,但已无济于事。昔日不可一世的独裁者,此刻已经陷入了绝境。
“眼看大势已去,首都即将陷落,伊迪·阿明没有选择像阿连德那样坚守到底,也没有像某些末路枭雄一样负隅顽抗。他选择了最符合他性格的方式——逃跑。”
“就在坦桑尼亚联军攻入坎帕拉的前夕,阿明带着他的几个妻子、众多子女以及搜刮来的部分财富,乘坐一架飞机,仓皇逃离了他统治了八年之久的国家,开始了漫长的流亡生涯。”
画面上,一架飞机在夜色中起飞,消失在天际。留下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国家,和一个终于摆脱噩梦、却又前途未卜的人民。
“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大老爹’、‘非洲雄狮’、‘苏格兰末代国王’,最终以一个仓皇逃窜的失败者形象,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