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御驾亲征(1 / 3)

康熙皇帝则从更宏观的角度评价:“治国之道,首在富民。民富则国安,国安则思强。刘禅能因地制宜,发展蜀锦、蜀茶,拓展商路,改善民生,充实府库,此乃固本培元之策,为后续图强积蓄了雄厚的实力。”

就在蜀汉内部科技、经济、军事实力都在“魔改”刘禅的领导下稳步提升,国力蒸蒸日上之时,天幕的视角再次拉高,展现出此时整个天下的态势,以及刘禅的战略动向。

画面快速切换,展现了曹魏内部的风起云涌。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成功夺取了曹魏的军政大权,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继续巩固和扩张家族势力,曹氏皇族日渐式微,内部的权力斗争暗流涌动,并不稳固。

画面又转到东吴。年老的孙权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反复不定,引发了“二宫之争”,朝堂内耗严重。孙权去世后,其子孙亮年幼,诸葛恪、孙峻、孙綝等权臣相继专权,内部倾轧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面对魏、吴两国各自的内部问题,蜀汉这边,虽然国力日强,但“魔改”刘禅却显得异常沉稳和耐心。他并没有像历史上的姜维那样,急于发动大规模北伐,去毕功于一役。

画面展现了刘禅强大的情报网络。无数的密探、商人、甚至是一些潜伏在敌国朝堂的棋子,源源不断地将魏、吴两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情报汇总到成都。刘禅常常独自一人在巨大的沙盘和地图前,长时间地研究分析这些情报,眼神深邃,似乎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他对部下要求严格练兵,积极备战,完善边境防御,但对于出兵的时机,却始终按兵不动。他似乎在等待,等待一个最佳的时机——一个魏、吴两国因为内乱而元气大伤,或者出现重大破绽的时刻。

【厉兵秣马,整军备战;广布耳目,洞悉敌情。】

【魏国内乱,吴宫风云;强敌虽在,隐患已生。】

【神禅隐忍,不发则已;一发惊天,必在雷霆!】

【积蓄力量,静待时机;非不欲战,择时而动!】

天幕文字清晰地揭示了刘禅的战略意图——隐忍待机,后发制人。

看到这一幕,不同时空的帝王们,尤其是那些深谙战略和权谋的,都对这位“魔改”刘禅的评价再次拔高。

(假设)如果曹操能看到这一幕,定然脸色铁青。他一生最大的对手就是刘备,现在看到刘备的儿子,不仅没像历史上那样废物,反而如此隐忍、精明,还在暗中窥伺他曹魏基业的内乱,等待致命一击,他岂能不怒?“好个刘禅!竟比其父更难对付!”他可能会这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