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天幕的“盘点”并未因刘备的晕厥而结束。画面继续,场景切换到了魏国都城洛阳。
投降后的刘禅,被封为“安乐公”,迁往洛阳居住。虽然是亡国之君,但魏国权臣司马昭为了显示宽仁,倒也给了他不低的待遇,府邸、仆役、用度一应俱全。
一日,司马昭大宴宾客,也请了刘禅参加。宴会上,歌舞升平,觥筹交错。为了试探刘禅,也为了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的“恩德”,司马昭故意让人演奏起蜀地的音乐和歌舞。
在场的蜀汉旧臣听到故国之音,无不触景生情,潸然泪下,神情黯然。唯独刘禅,坐在那里,看得津津有味,谈笑自若,毫无伤感之色。
司马昭看在眼里,便走到刘禅面前,举杯问道:“安乐公,颇思蜀否?”(安乐公,你还想念蜀地吗?)
这个问题,充满了陷阱。如果回答想念,则有复国之心,必引杀身之祸;如果回答不想念,则显得没心没肺,但至少可以保命。
只见刘禅抬起头,脸上带着几分醉意,咧嘴一笑,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这里很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
那些还在为故国伤感的蜀臣,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纷纷愕然地看向刘禅,眼神中充满了鄙夷和失望。
司马昭也愣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起来,笑声中充满了轻蔑和嘲讽。
就连其他观看天幕的帝王们,也被刘禅这句回答惊得瞠目结舌,三观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这……这傻小子是真傻还是装傻?”刘邦看得目瞪口呆,揉了揉眼睛,简直不敢相信。“这也太……太实在了吧?就算心里真是这么想的,也不能当着司马昭的面说出来啊!这不是缺心眼吗?”他觉得匪夷所思,一时间竟不知该骂他还是该同情他。
李世民的脸彻底黑了下来,他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寡廉鲜耻!无药可救!身为亡国之君,不知反思己过,缅怀故国,反而沉溺于声色,乐不思蜀!简直丢尽了人君的颜面!枉为人子!枉为人君!”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恶心和鄙夷。
“气煞我也!气煞我也!”朱元璋气得浑身发抖,猛地一拍桌子,坚硬的红木御案竟被他生生拍出了一道裂痕!“给咱刀来!咱要劈了这不肖子孙!”他怒吼着,虽然刘禅不是他朱家的人,但他此刻的愤怒已经达到了顶点,“如此毫无心肝、不知羞耻之徒,留着他作甚?!简直是浪费粮食!司马昭怎么不一刀杀了他!留着他恶心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