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管相(2 / 4)

家父是康熙 大司空 3835 字 8天前

量的请安折。

康熙每天需要处理的题本,混杂着大量的请安折,而正经的政务,多则一百多份,少则几十份。

进入康熙五十年后,康熙逐渐怠政,不大乐意继续在请安折上浪费时间。

说实话,每天处理大致差不多的事情,持续几十年之久,心态上就累得很。

胤禑就给康熙提了个小建议,单独刻一个小印,印上就三个字:知道了。

知道了的小印,用朱砂印泥,盖在请安折上,替康熙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如果是在位时间较短,威望不足的皇帝,这么干的后果,就是被清流言官们的口水,喷得体无完肤。

可是,康熙现在举目望去,朝堂上,莫不是他亲手提拔的重臣。

这就有了偷懒的基础!

现在的清溪书屋里,首席秘书张廷玉负责替康熙整理重要题本的节略,方便康熙作出精准的批示。

胤禑呢,就协助康熙,给请安折盖上“知道了”的小印。

客观的说,有了胤禑和张廷玉的协助,猫在畅春园里的康熙,睡觉睡到自然醒,已是常态。

时间一长,远在皇宫里的内阁,逐渐丧失了决策权,沦为上传下达的传声筒。

真正的相权,则逐渐由胤禑和张廷玉,联合执掌。

康熙肯定不傻,为了避免皇权旁落,张廷玉这个没有掌握兵权的汉臣,负责的多是军国大事。

而所有内廷及皇族宗室的杂务,则都归胤禑打理。

如今的康熙,小日子别提多滋润了,他有大把的时间,睡懒觉、听戏、赏景、抱美人、吟诗作词。

怠政的问题,只要在位时间过久的皇帝,几乎普遍存在。

没办法,偷懒才是天性,勤政其实是例外。

前明的内阁草创之时,大学士仅为五品小官而已,却逐渐侵夺了外朝的实权,变成了掌握票拟权的阁臣。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相权机构从丞相府、尚书台、三省六部、都堂、内阁,呈现出逐渐走弱的大趋势。

等老四发明了军机处之后,相权就彻底被皇权所驯服。

到了乾隆晚年,所谓的中堂们,已经沦为跪述旨意的高级秘书。

不过,清初时期的权力架构比较特殊,一直是皇帝和旗主共天下的大格局。

在康熙朝,掌握了很多牛录的旗主王公们,始终都是皇权最大的敌人!

没有兵权的汉臣们,都是皇帝的附庸。

有些嘴贱的人,暗中给胤禑起了个很厉害的绰号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