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整个工厂连同上千名犹太工人一起搬迁到数百公里之外的家乡,这在纳粹统治末期那混乱而高压的环境下,听起来如同痴人说梦。
但奥斯卡·辛德勒,这位已经将救人视为己任的商人,却展现出了惊人的决心和行动力。
他知道,要实现这个目标,最关键的一步,是获得来自柏林——铁血帝国权力核心的批准。
这需要打通最高层的关系,需要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
辛德勒再次启动了他那庞大而昂贵的关系网。
他动用了自己所有的积蓄,甚至不惜变卖仅存的家产,换取大量的现金、钻石、以及能够打动那些纳粹高官的顶级奢侈品。
天幕画面展现了他频繁往返于克拉科夫和柏林之间的忙碌身影。
他一次次地拜访那些手握重权的党卫军高官、军需部门的主管、甚至是盖世太保的头目。
他重复着他那套娴熟的说辞:他的工厂拥有“独一无二”的技术和熟练工人,对“最终胜利”至关重要;将工厂迁往更安全的后方,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伟大的帝国”;他保证新工厂将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军需品”…
当然,每一次的游说,都伴随着厚重信封或精美礼盒的奉上。
他如同一个最高明的说客和赌徒,在权力的迷宫中穿梭,用尽一切手段,去争取那渺茫的可能性。
这个过程充满了凶险。
他不仅要面对官员们的贪婪和勒索,更要小心翼翼地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
任何一丝关于他“同情犹太人”或“企图保护犹太人”的流言,都可能让他前功尽弃,甚至招来杀身之祸。
每一次的会面,都是一场神经紧绷的较量。
每一次的成功,都意味着他个人财富的急剧缩水。
与此同时,在普拉绍夫集中营附近的那间简陋的工厂办公室里。
伊萨克·斯特恩,也在进行着另一项同样重要、也同样充满风险的工作——拟定那份决定生死的工人名单。
这是一项极其痛苦和艰难的任务。
工厂的工人数量是有限的,而想要寻求庇护的犹太人,却远远不止这个数字。
谁该上名单?谁不该上?
标准是什么?是真正的“技术工人”?还是那些更需要保护的老弱妇孺?
斯特恩承受着巨大的道德压力。
他需要在冷酷的“筛选”和人性的“救赎”之间艰难地取得平衡。
他需要为每一个名字的加入寻找“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