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终于上当了(1 / 3)

朱元璋说到此处,缓缓地叹了口气,神情满是感慨,开口道:

“如今局势已然如此,咱最为忧心的,还是往后的事儿啊。”

“咱在世的时候还好,很多事儿咱能做主。”

“可一旦咱不在了,后辈们能不能镇得住那些文武官员,可就难说了。”

“允炆颇有他父亲的风范,可咱最担心的,就是他被那些文官蛊惑,做出些让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来。”

或许是身体欠佳,又或许是心中感慨万千,朱元璋微微合上双眼,凝视着那摇曳的灯火,轻声喃喃自语。

一旁的王景弘早已泣不成声,“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声泪俱下地说道:

“陛下向来身体硬朗,如今不过是些许小毛病,用不了几天就能康复。”

“这大明朝可离不开陛下您呐!”

朱元璋摆了摆手,脸上浮现出一抹淡淡的笑容,说道:

“人终有一死,不过是早晚的事儿,这个道理咱心里明白。”

“想当年,咱不过是个放牛娃,因着机缘巧合,才成就了今日这般功业。”

“咱心里清楚,百姓就如同水一般,若不能好好善待,将来必定有人会揭竿而起。”

“可咱就怕后来的人久居深宫,不了解民间的疾苦。”

“所以想着趁现在还有精力,把该处理的事情都处理妥当。”

“允熥是个不错的苗子,真是可惜了。”

这一番话,皆是朱元璋内心的肺腑之言。

毕竟在他的皇子皇孙中,能让他放心做事的,也就两个人。

一个是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另一个便是新封的宝安郡王朱允熥。

之所以不立朱棣为储君,是怕自己撒手人寰之后,皇子们之间会起兄弟之争。

更重要的是,朱标当年在朝中威望极高,他的政治遗产需要有人来继承,朱允炆因此进入了朱元璋的视线。

因为他是朱标的长子,而且行事风格和政治抱负与朱标相似,这对于稳定朝堂局势有着极大的作用。

然而,朱元璋心中还是隐隐有些担忧,于是吩咐道:

“去跟宋忠说一声,让他把那边的事情处理完后立刻返回京城。”

“让他记住,要详细记录那个小子的一举一动。”

“人一旦有了本事,心里就容易有别的想法,咱可不能在宝安县留下个祸害。”

王景弘连忙起身,擦去脸上的泪水,恭敬地躬身说道:“奴才明白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