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2 / 3)

纣王囚于羑里达七年之久。

纣王虽然凶狠残暴,但只知享乐,胸无大志。

姬昌手下大臣闳夭挑选了一位绝色美人与几十匹骏马,另加奇珍异宝,亲自带人到朝歌送给纣王。

纣王最喜欢美人,情有独情,就对闳夭说:“一个美人就足够我的喜欢的了,何必再送其他的呢!你们要是早点这么识趣,我早就把姬昌放了。”

姬昌回到周的都城西岐以后,仍然没有忘记为父报仇的志向,但因为实力无法与商抗衡,所以并没有立即出兵攻打商朝。

他积极为灭商而准备:

第一,宣扬德教,修德行善,政治清明,人人谦让,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岐山的百姓,如果有了过错,执法者在地上画个圈,当作牢房,被惩罚者主动呆在里面接受惩罚,不会逃跑,直到期限已到才自觉“出狱”。

如此,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赢得百姓广泛支持与拥护,使姬昌有稳固的群众基础。

第二,发展经济,鼓励耕种,关心百姓疾苦,使得经济发达、国强民富。

第三,招贤纳才,礼贤下士,寻访能人,重用姜子牙、散宜生、太颠、闳夭、南宫括等贤者。

同时,姬昌向纣王发起外交与政治攻势,千方百计扩大影响,以此赢得更多诸侯支持。

主动献出洛西一带的土地,以此作为谈判条件,请求纣王废除酷刑和家族连带等法律,以争取更多百姓拥护。

通过这些措施,最大限度在孤立纣王,使纣王失去群众爱戴的基础。

商王本来就对附属的诸侯国控制力是有限的。

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姬昌如此这样做,抬高了自己,贬低了纣王,促使纣王与各诸侯的矛盾加剧。

一时间,远纣王,亲周王,成为各诸侯的共识。

诸侯之间有了纠纷,不去找纣王调解,而是去找周文王姬昌处理。

比如,虞国与芮国相邻,因土地问题发生争端。

本应该找其共主商王决断是否,但虞国与芮两个国王都仰慕周文王的威名,不朝殷,而去请姬昌公断。

……

就这样,周文王的威信日益上升,甚至是逐渐超过了商纣王,从而成为了诸侯国的首领。

当然,姬昌并不妄自菲薄,而是与商纣王处好关系,假意臣服,以起到麻痹作用,让纣王放松警惕。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