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章 除了贵没有缺点(5 / 35)

上涨,但是放大到一年周期来看,实际上我们的整车成本依旧是持续下降的,这个数据大概是百分之十五左右。”

“这也是我们今年会推出降价车型,现有车型加量不加价的主要原因!”

“毕竟我们的成本控制,在业内一直都是属于顶级的,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的技术更先进,而且我们还有巨大的产量优势!”

“一年百万辆的汽车销量,这就是我们控制成本的最大底气!”

徐申学道:“既然如此,那么我也就放心了!”

工业产品的成本,往往是和产量直接挂钩的。

产量越低,平均成本就越贵,反之产量越大,那么平均成本就月底。

这一点,在智能终端行业里体现的更加明显……为什么最近几年智能终端行业里出现了巨头越来越强,二三流的手机厂商越来越惨啊。

这就是规模优势的重要体现。

这么说吧,智云集团里一台售价五千元的S16手机,其成本其实并比国内其他厂商的一些四千元还要更低一些。

而且S16手机的各项硬件水平,还超过这些四千元手机的硬件水平一大截!

这就是庞大的产量带来的重要优势,S系列手机的各种研发成本平摊到每年两亿多台手机上,其实是非常低的……再加上庞大的产量,对各种零部件的采购量也非常大,量大往往也意味着价格更低。

同样的第三方零配件产品,智云去采购,直接下单一亿套,供应商报价十块……而其他厂商去采购,下单一千万套,供应商报价往往就十二块,十三块了,如果量只有一百万套,说不准就得十五块往上了。

因为这对供应商而言,同样也有成本,利润上的考虑……甚至如果对方订单量太少,供应商还需要考虑风险,账期等各种因素。

比如一家二流手机厂商去采购同样的产品,才那么一百万套,同时资金也不宽裕,要求更长的账期,供应商都得担心你手机卖不出去,然后赖账……就算不赖账,过长的账期也会让供应商的资金压力变得更大。

这种情况下,供应商往往会选择提高价格来对冲潜在的损失以及风险。

这也是当下很多二三流手机厂商日子越来越难过,已经开始逐步消失在市场上的重要原因。

技术上比不过,成本比不过,性价比也比不过……全方位的落后。

消费者又不傻,能让你骗一时,但是不会让你骗一世的。

所以,手机行业里就出现了巨头效应……市场上的少数几家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