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九章 海蓝汽车出海策略(6 / 35)

少都会有一些汽车工业,并且对保护自家的汽车工业非常上心。

这一点,参考我们自己就行了,我们的进口车关税不算高,但是其他税费高啊……为什么?就是要逼海外车企来我们这搞合资工厂,拉就业,拉税收,顺带建汽车产业链。

这是典型的市场换技术路线。

而我们不是个例,实际上大部分有些工业基础的国家都这么干,很少有工业国家有在汽车行业里彻底躺平的。

徐申学手底下的研究团队经过分析后,认为汽车行业过于特殊,无法复制智能终端以及芯片这两大行业,走纯出口模式,想要扩大全球市场,还是得走去当地建厂的路线。

在海外进行独资建厂,或合资建厂……这个要看当地国家的一些具体汽车保护政策。

当然,核心技术这些东西还是要抓在手里,尤其是一些核心零配件也不能把产线搬走,比如电池,电机这两大核心部件。

所以今年徐申学已经派遣了手底下的一些人前往欧洲,东盟以及南美这三个地区和当地的财团进行联系,然后进行实地考察,探索在当地建厂的各种方案。

对此,包永言也是比较期待的,只不过这种涉及的层次比较高……他也插不上手,都是徐申学这个老板直接和当地的一些财团进行接触的。

海蓝汽车,毕竟不是普通汽车企业……如果只是普通汽车企业,那直接去搞什么投资建厂就行了。

而海蓝汽车,是徐申学的产业,同时海蓝汽车过于特殊……它玩的是智能电动车,代表的是未来的方向……至少很多人认为它代表了未来方向。

所以就比较特殊一些,不是说想要出海建厂,就能傻乎乎跑过去建厂的,要不然很容易血本无归。

而徐申学直接和当地财团谈,那么不管谈判的结果如何,但是都能获得一定的保障。

因为除了老美的那几个财团比较牛逼,敢三天两头和徐申学对喷打架外……其他地方的财团还是比较‘尊重’徐申学!

一旦谈妥了,对方想要反悔,或者玩规则外的东西,徐申学就会让他知道火箭弹的弹头长啥样。

因此海蓝汽车的出海建厂策略,还是要徐申学先和当地的财团们先谈好,把利益划分搞清楚了,定下规矩了,然后大家按照规矩玩,和和气气大家一起发财。

而包永言等高管,等着消息就行了,等徐申学和对方财团谈妥了,那么就可以跑过去建厂,然后在当地组装生产,并大规模走量销售中端车型了。

而在这之前,海外市场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