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有对东南沿海的进犯之举,一直到了明朝初年仍在继续。
当郑和的船队出发后,不但大明沿海的倭寇被清扫一空,倭国本土也是震骇莫名,曰本国王上表称罪,并且说倭寇乃是倭国盗匪组成,与倭国朝廷无关,并且派出水军配合明军清剿的清剿行动。
在这以后的很长时间内,倭寇都不复出现在大明海疆,使大明海域恢复了正常的秩序。
而陈祖义是广东潮州人,在洪武年间,举家去了南洋。而后,他盘踞在马六甲十多年,规模鼎盛时超过万人,战船百余艘,出没于曰本、台湾、南海、印度洋等海面,不但劫掠过往船只,甚至威逼南洋的一些小国向他上贡,可谓雄霸一时的海上枭雄。
太祖朱元璋就对这人非常愤恨,洪武年间,陈祖义身上有五十万两的悬赏,到了永乐年间,这个悬赏足足翻了十五倍,变成了七百五十万两!这个数字几乎跟大明一年的收入相当,可见明朝两位开国帝王对他的重视。
最终消灭陈祖义海盗势力,将他生擒活捉带回大明的,就是郑和,这件事也正是发生在永乐五年,也就是郑和首次下西洋后,返航的过程中。
因此,谢宏可以很有把握的说,除非朱棣是清楚的知道朱允炆投靠了陈祖义,否则,下西洋的行动就不可能是为了抓那个少年,而是蕴含了拓展海域目的在内的军事行动,而且,这项军事行动是极为成功的。
江南也好,福建广东也好,正是在海路被打通之后,大规模的海贸才开始发展起来的,随着郑和的船队的行进,民间的商船追随其后,大大的拓展了海贸的规模。
至于盈利,到底有没有,有的话是多少,其实也被湮没在历史之中了,可谢宏相信,就算官方的船队是处于亏损的状态,可民间的商人却都是赚了个钵满盆肥。那可是有海军开路的海贸,怎么可能不赚钱呢?
从下西洋行动的始末中,也可以看出来士大夫们心态的转变,由开始的支持,变成了反对,到了最后更是变成了抵制行为。
为什么?还不是郑和的船队已经扫平了海路,对他们来说没有用处了,这还不算,最关键的是朝廷的船队开始赚钱了。而郑和是个太监,很显然,他赚的钱不会进入国库,只会充实皇帝的内库,这叫士大夫们如何不眼红?如何不抵制?
永乐年间,他们对付不了朱棣,只能暗地里咬牙切齿,但是等到朱棣一死,被他们忽悠的晕头转向的朱高炽可不是对手,直接就下了圣旨,将正在进行第七次远航的船队召了回来,然后下达了禁海令。
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