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恩遂以一连串描述作为回答:“一个刚勇强硬的,内心足够强大,敢于和英美叫板,不惜以武力相要挟,甚至敢于开战的。”
弗朗茨辩驳道:“可是长官,英美掌握着原子弹,大家都说,只要这种不均衡的技术持续一天,苏联就不敢和西方国家开战。”
林恩不以为然地眨眼:“我所说的主要是得有那样强硬的态度,未必就会真的打起来。”
弗朗茨想了想:“我明白您的意思了!”
交流之妙处就在于心领神会,林恩微微点头。入夜之后,气温愈发低寒。弗朗茨从车厢里面取出两床被褥,虽然带有汗味和霉味混杂的奇怪味道,但能够御寒,林恩便无所挑剔。破旧的卡车一摇一晃地继续前行,大约一个小时之后,在驾驶室里冻得够呛的佩特跟弗朗茨换了位置,由后者顶替他开一段路。相比于善思好问的弗朗茨,佩特更接近于一个忠实的执行者,他素来不多说一字、不多问一语,若选贴身侍卫,这样的姓格的人倒是比较理想的。为了取暖,两人紧挨着坐在一起,静静地耗着时间,但都没有入睡。在不说话的情况下,林恩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各样的念头和图画:斯大林同志是否已经去向马克思列宁汇报思想去了,苏联的领导集团是否正悄然发生权力更迭,那个间接被自己推上历史舞台的幸运儿会是谁人,还有关键的三步棋走完了,最终决定帝国命运的第四步该立足何处……凌晨时分,天寒地冻,状况堪比老黄牛的卡车居然没有停顿地将这一车货物和三个身份特殊的任务送到了目的地——距离列宁格勒290多公里的契卡,一个在战争时期“索尔特遣队”就曾落脚的小村庄。经过战争侵袭,这里只剩下区区七户人家,战后居民数量又有所增加,这些并不重要,关键的是这里潜伏着一名芬兰间谍,一个坚定的法西斯分子。对意识形态的忠贞能够让苏俄游击队员在战争时期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而岿然不动,自然也能够让一名训练有素的职业间谍数年如一曰地暗藏于穷乡僻壤,与孤独和清贫为伍。1944年退出战争后,芬兰政斧名义上不再接受德国的援助,经济和财政的困境让他们大幅缩减了军事领域的投入,在政治上更是无奈屈从于逆转了战争之势的苏联,甚至于到后来连国家的头号英雄曼纳海姆元帅也只能落魄流亡。尽管如此,芬兰国内的有识之士从未放弃保卫国家主权的努力,在与第三帝国签订密约后,他们坚持将派驻苏联境内的精锐谍报人员留在敌人的国土上,而只是让一些能力平平、多年没有建树的情报员撤回芬兰,从而以相对积极主动的方式探察苏联国内的军事和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