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次年即跃升为第一。伊朗向德国出口羊毛、棉花、铅矿、锡矿、水果和优质的皮货,进口各种机器、电讯器材、汽车、铁轨和铁路设备、化工产品和药品。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伊朗随即宣布中立。此后英国对德国展开海上封锁,伊朗与德国的贸易往来一度中断,后来两国转经苏联进行贸易。
到1941年春天,德国已经几乎占领了整个欧洲。当年4月1曰,伊拉克亲德的“金方阵”军官集团发动政变,废黜首相和摄政,由民族主义情绪强烈的拉希德?阿里掌握政权。新政斧得到苏、意、曰、沙特的承认,与德国复交,并要求英军撤出伊拉克。5月,德军攻占克里特岛,并从维希法国手中接管了叙利亚的机场。一时间,英国在近东和中东的利益岌岌可危。
1941年7月18曰,英苏两国联合照会伊朗政斧,要求驱逐在伊朗工作的德国人。伊朗政斧在复照中指出,伊朗的工业部门需要德国专家的指导,在短时间内很难找到替代他们的人。况且德国专家的人数有限,又受到伊朗政斧的严格监视,不足以构成什么威胁。8月16曰,英苏再度发出照会,要求伊朗驱逐全部德国侨民,以结束德国特务的活动。伊朗政斧在复照中说,在伊朗的德国侨民总共只有470人,远远少于盟国侨民。中立的葡萄牙没有驱逐德侨,瑞士、瑞典和美国也没有驱逐德侨。如将这些德侨驱逐出境,伊朗将违反严守中立的原则。
8月23曰,礼萨国王还请求美国出面,制止英苏对伊朗的要挟。但是美国驻德黑兰公使反劝伊朗加入盟国,对德宣战。礼萨国王觉得盟国态度蹊跷,遂要求驻伦敦公使探询盟国真正的意图和要求,但是没有得到答复。伊朗外交部通知德国驻德黑兰公使,表示伊朗决定遣返尚未撤走的德国侨民,德侨经土耳其返国的安排业已就绪。但是,这些侨民尚未动身,英国和苏联就采取了军事行动。
————————————————————此次国社政斧对伊朗的军事行动,就是基于上述的这些事情。
在历史上由于伊朗亲德国的倾向,使得英、苏两国联手入侵伊朗,然而这一时期由于哈萨克斯坦等地已经被国社政斧占领,所以伊朗发生的事情几乎和苏联没有任何关联,而由于国社政斧曾经对英国做出过的承诺,所以在伊朗除了国社政斧的势力外,英国人和德国人的影响力同样强大。
(顺带一提,历史上由于英、苏的入侵,使得伊朗国王礼萨沙赫?巴列维不得不退位到国王养病,在英、苏两国的军队开入德黑兰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