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万分了,北方天气寒冷,不宜种植粮食,只要能种植,地广人稀,产量虽低,可是辽东有多少黑土地啊。
还有宋朝那种更高产更耐旱的作物呢。
因此这次派出使者,带来了大量礼物,以表谢意。
其实就是杂粮,也没有那么高的产量,那是长势最好的几块地收成。一旦推广,肥料跟不上来,种植方法不当,产量会进一步下跌。若是粗犷式的广种薄收,产量会不及一半之数。并且天气因素、虫害、瘟病、土壤等等因素,会使产量进一步下降。这也是郑朗不满的原因。
不过想让郑朗满意,大约在郑朗在世的时候是不可能了,后世产量高,甚至出现一亩红薯产量达到三千公斤的高产,那是有多种因素的,一是化肥,二是种籽,甚至出现了转基因,现在这两样皆不可能出现。
这是他的想法,他人却不会这样想。
郑朗对照的是前世,他人对照的是现在,现在北方夏天种植的是粟,是豆。豆产量更低,而且对水源要求更高。粟产量也不高,并且现在脱壳技术落后,粟米里一半是粟壳,特难吃,若让百姓选,宁肯天天吃红薯,也不愿意天天吃粟米。事实在水稻未普及之前,隋唐时高档的主食非是粟,第一是米,第二是豆。就算一亩地玉米收成不足两百斤,红薯不足五百斤,对现在这个时代来说,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赵顼对契丹反感,特别是熙宁七年大旱契丹的敲诈,让他心中怒火万丈,但也知道轻重。一旦正式收复西夏,全国精锐尽出,虽然北方驻扎着许多禁兵,可是精兵勇将多在西北。一旦契丹动用了十几万军队围魏救赵,不要说苟和派,就是郑朗也不大放心。
宋朝伐夏,必须在灭夏之前,将契丹稳住,就算是灭了西夏,想要治理,最少得一年时间,这一年多时间内,契丹若出兵,对宋朝皆不利。因此赵顼在殿上,大叙兄弟之情,友邦之情。
气氛相当地好。
就在这时,太监悄悄地在赵顼耳边低语了几句。
赵顼面露喜色,不敢说,甚至为了隐瞒消息,以免惊动契丹,大捷消息都不能见于报纸。宴散后,赵顼将重臣留下。
契丹使者与其他大臣散去,赵顼说道:“诸卿,凉甘二州拿下了。”
知道真相的人不多,御史满中行闻之愕然:“这么快?”
前几天宋军还在兰州与西夏僵持,怎么就拿下了凉甘二州。况且凉州非是别的城池,城墙高大坚固,甚至还设有瓮城,仅凭一个凉州就能将宋朝阻挡一个月时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