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十四章 万事俱备(5 / 7)

子长得眉清目秀,至少在长相上胜过郑朗十倍。然后赵念奴抬起头,问:“郑公,你什么时候离京?”

“快了。”

赵念奴眼中闪过一丝黯然。

郑朗又道:“殿下,若等西夏事了,你也去郑州吧。”

“这不行……”赵念奴道。

“无妨。”

赵念奴忽然用手捂住了嘴巴,又惊又喜。

江杏儿抬起头,狐疑地看着丈夫,崔娴在边上平静地说道:“西夏事了,官人几乎完美无缺,太完美了,未必是好事,老子说水满则盈,月满则亏不是没有道理的。让官人留下一个缺吧。”

说得比较隐晦,但江杏儿会意了,道:“这样也好,官人一生颠簸,最少得一家人团团聚聚地过一个晚年。”

不过想要安稳地过一个太平团聚的晚年,还很早,歼灭西夏不是那么容易的。

一家人吃着冷饮,一边说着话,这时小黄门来到郑家,请郑朗去郊外。今天是收获各种杂粮的曰子,郑朗为了淡出这一功绩,有意呆在家中,不过高滔滔在宫中发了话,赵顼又派人将郑朗请去。

郑朗摇头,小黄门哀求着:“郑公,你一定要去啊,不然太后会责罚奴婢。”

让这个小黄门逼得无奈,郑朗这才动身。

民以食为天,这一行包括高滔滔、向氏,以及赵顼,与群臣,各位宗室子弟,甚至契丹提前就派了使者前来观看,一行人浩浩荡荡向郊外出发。

不是很远,当时种植时刻意就在京城郊外选择了一处土壤肥沃的场所,派了专人看管种植。因为种植方法还没有完全掌握,一部分是来自郑朗的记忆,一部分是来自兵士们的口述,具体的种植方法还在试验摸索中。带回来许多植物,不久前第二支船队又返回宋朝,有许多需要多年才能看出效果,还有一些花卉蔬菜已经收获起来,比如辣椒,但还是作为种籽培育的,没有作为食材推向市场。

这些不关紧要,重要的就是三种杂粮。

选了三处长势好的杂粮,丈量出面积,几百名兵士下去收割,人多速度就快,迅速收割上来,官员开始称其重量。先是从玉米开始,一亩地产量达到四石一斗,这是长势最好的一块地,并且官吏精心照料,连雀子都不让它们吃一粒,而南方的水稻收成超过四石一亩的不足为奇了。

但就是这个产量,所有人包括赵顼、高滔滔与契丹四名使者在内,身体都不停地颤抖起来。

南方圩田水稻产量很高,但那是南方,是圩区,而不是北方。整个宋朝的北方,能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