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儒家的核心之一,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或者是上古的尊尊亲亲,但这个尊已不是原来的尊重,而是尊贵,君比臣尊重,因此臣子要服从君王,臣子比百姓尊贵,因此百姓要服从臣子。用此来构建一种安份守己的统治秩序。
不能说它不好,在一段时间内,它还是一种进步的思想,正是这种秩序,使得各个野心勃勃的枭雄谋反名份不正,减少了动乱。但社会在进步,这种思想也越来越落后。
正是因为这三纲与尊尊,各个豪强名正言顺的对百姓剥削,到了饥寒交迫之时,老百姓可不管什么尊尊三纲,于是张角黄巢之流迅速催毁了强大的汉唐。
一些前世有英明的人物,也看到这种缺陷,有了以人为本,王子犯法与民同罪等的说法,李世民同样隐晦地说了一句,民能载舟也能覆舟,赵匡胤未说什么,但在做,重视民生内治,主动的对皇权限制。当然,他们还不能称为跳出这个框框,特别是李世民与赵匡胤身为皇上,就算他们有超人一等的远见识破这个框框,也不会主动揭破。后世朱元璋做得更激进,然而迅速让士大夫们将朱元璋种种政策打压下去。
正是儒家核心思想中这一缺陷作祟,那怕宋朝就是得到了幽云十六州,如今内治更是花团簇簇,但一百年后,还会继续兼并严重,贫富极度地分化,若再有一个不好的人君上位,很有可能广大贫困百姓在走投无路之下,揭竿而起,国家迅速瓦解。
郑朗想到这里,找到赵顼,隐晦地将他的担忧说出。
这没有多大关系,在赵顼心中这个国非是郑朗心中所想的那个国,而是赵家的国,郑朗想宋朝长久,也是替赵家着想。
赵顼认真的思考了一下。
郑朗所说不是不可能,郑朗要致仕了,自己还在,能继续维护着改革,可自己也不可能长生不老,自己与郑朗能发起改革,后人就能推翻或者篡改改革。
再说按照郑朗说法,不可能有完全适合万世江山的制度,就是眼下的改革,未来又会产生种种新的弊端,必须要后人不断地矫正完善。
然而赵顼也茫然了。
人君能统治天下,正是儒家这种三纲与尊尊,将它推翻,也等于是将人君统治国家的法理推翻。这好比是杯毒酒,明知道喝下去会让人慢姓自杀,也不得不喝。
三纲出自董仲舒,夫子原意是德治,以仁为本,但某些思想也突出权贵的优越姓,因此三纲迅速得到统治者的认同,就连郑朗推翻了董仲舒许多儒学思想,都不敢推翻这个三纲。
赵顼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