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了,”赵顼说道。
双方争执,都是有学问的人,一度也让赵顼困惑。
而且持道义之心,去言利去争利,也是郑朗一贯的作法。
“陛下,不敢,不过改革结束了,臣才说了说自己心中想法,否则臣说出来,只会引来无穷的争执。再说各地官员,正是发生误会,导致许多不好的事发生。有的大臣用心是好的,国家困难,替国家多赚一些钱帛,一点一滴的将国家财政危机化解,用心是好的,可失去了道义之心,只想着国家,没有想到百姓,让下面纷争不断。还有的士大夫羞于谈利,清高,臣也想清高,可真清高,请学习林和靖去,休要来朝廷为官!不要说我说得太重了。请看后果,因为耻于谈利,结果将财政交给小吏去管理。士大夫管理财政,国家待遇厚,又知圣人大义所在,还能有所节控,然这些小吏们懂什么道德与节制?于是大肆勒索百姓,勒索后非是交给国家,而是中饱私囊。这个清高的后果,比前者主动敛民后果更严重。一错再错,使国家用了历朝历代从未有过的薪酬养官养廉,吏治都没有任何起色。此诚让人心痛也!”
“唉,唉!”赵顼连连叹息,这一番话无疑是醍醐灌顶,又对王安石说道:“王卿,你就郑公这番话写一篇策子,做为诏书颁发天下。”
“喏。”
有人脸色凝重,郑朗的话说得不能说不对,对是对,可何是道义之心?害怕引起下面会有更大的动荡。
但再动荡,士大夫主动插手财政,难道会比让小吏管理财政更恶劣吗?
吕惠卿道:“郑公,与青苗监有何干系?”
还是不服啊,我岂不是心持“道义”,既施义,又得利?
“吉甫,我再说一件事。平安监推出后,那时海船技术不发达,对南海气候物产也不熟悉,每年都有淹死或者病死,或者战死的兵士与工匠,大臣反对,仁宗不忍,偏巧,西北战争爆发,为了维持战争费用,对全国百姓进行了暴敛,当然也不在乎平安监一年会死多少人了。随后我又与张方平推出银行监,大多数人将借款偿还的,还有少数人没有偿还,于是银行监拍卖其家产作坊田地,仁宗又不忍。我说了一句,若没有这些措施,长久下去,有几人借款愿意偿还?银行监最终会成为什么?再说,虽时有不好的事发生,终比他们借高利贷强。一旦破产,至少不会让他们沦落到卖儿卖女的地步,利息更轻得多。连银利监的利息都偿还不清,况且高利贷?后来还有许多不好的现象,平安监虽因为海船技术进步,对南海诸岛熟悉,每年仍在死人。为什么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