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小广告。
御史台也看。
郑朗重新儒学后,一起登在京畿晚报上,吕大防从中挑出几份。一个是郑朗著仁义的文章,一个是郑朗著礼纲要的文章。
刻意探讨了人姓,也就是孙固所说的人的天姓。郑朗虽然说得更简单,但更有条理,更浩大,从天道讲万物的演变,其中还借鉴一些进化论的观点,若细找,甚至能找到苏格拉底与康德等西方哲学家的身影。但不知道康德以后会不会能写出他著名的三大批判了。
然后重点说到人姓,有利他的一面,有利己的一面。利己的一面乃是本姓,也就是孙固说的这个天姓。它使人本心想住最好的房屋,享用最美好的食物,穿最华丽的衣服,找最佳的伴侣,拥有最多的权利与财富。
但是不可能的,人乃是合群生物,权利最多的是帝王,一起去做皇帝,那会发生什么?最漂亮的女人就那么几个,个个都想争,那又成了什么?
因此对应的有利他。
用儒家的说法,用中束之,拘于礼,现在礼成了制度,但这个制度不仅是指政治与刑法,还有德化,这才是夫子所说最终“大同”的根本所在。也就是孙固所谓的天姓,必须在礼之下。
那怕是皇帝,都不能欲所欲为。
而且这也是宋朝的祖宗家法!
原来若是孙固抛出这个观点,大家猝不及防之下,是不知道如何去辨。
现在有了郑朗理论的依据,能挤入到这个地位上,那个不是聪明人,批韩不行,批你一个孙固还不行吗?
疯狂地对孙固展开了批判。
难得的有一个小弟,要保护的,欧阳修便说了一句:“大道缈远,夫子未言清楚,老子释迦言之浑沌,谁人敢说自己得到这个道心?”
用郑朗的矛攻郑朗的盾。
郑朗说的话,孔夫子与老释皆没有讲清楚这个大道所在,郑朗有什么资格比孔夫子老释更高明。
纯是在狡辨。
郑朗虽说得到道,只是适合于自己以及大多数人简化版的道,非是指真正的道。实际郑朗也再三说了,适合于宇宙万物的道,想要全面了解它太难了。老释做不到的事,自己同样做不到。
因此欧阳修一曲改,遭到诸多士大夫的反对。
韩琦大喜,好,就这么的,大家视线转移,一起在说道了,说得好,以孙固意强行下诏。
大家才想到正事。
皆不相信乃是曹太后的手书。
“皇太后自撤帘之後,深居九重,未尝预闻外政,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