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四十章 托 下(3 / 4)

滞了屯田面积。实际只要陕西自己出产粮食,满足供给,已是获利,但不是将士获利,而是朝廷获利。

大规模的让当地的一些羌人蕃人耕种,也能拉拢一部分蕃子的心,还利于民族交融同化,增加他们对朝廷的忠诚度。

看到效果,范仲淹与韩琦也在做着尝试。

关健还是三白渠,看到三白渠就要成功,叶清臣再度被调走,换成田况担任新的陕西转运使,主持三白渠事务。是谁不要紧,主要还是为了求这个粮食。

一批批百姓向北方迁移。

大战所带来的信心,以及道路闭塞,前线诸寨的防守,给了许多蕃子动力。毕竟向北去地广人稀,可以拥有更多的领地放牧耕种。

渐渐的葫芦川与没烟前峡充满了勃勃生机。

郑朗就接到吕夷简的信。信上也将朝廷的种种情况说出来,范韩是边臣,考虑的是方略,田况是言臣,考虑的是礼制,至于余靖吕夷简直接略过不说,都是什么呀,战,用什么来战?有将士,可有财帛支持?

作为一个良臣,必须纵观全局,着眼未来。

看到这里,郑朗笑了。

又说到君不久就要回到庙堂,自当知道国家辛苦。朝中诸臣有的不作为,有的眼光狭隘,有的迂阔,没有指那些人,这时,你应当更有识大体,这也是章献太后与陛下对你的期待。

将信交给崔娴。

崔娴看了看说道:“吕相公想托……”

“托什么?这时最好与吕夷简少些瓜葛,看到没有,孙沔一封弹劾书奏,他说了什么话?”

“官人,他去年就力保你为参知政事,恐怕此次没有玩弄权谋之术。”

“难说,吕夷简的心思,谁能猜得透呢?”

事实吕夷简是有重托之心,不但在信中含蓄地让郑朗顾大局,在赵祯面前也提到数次,国家未来,他人臣不得知,但此子陛下必重用。可他人品太差了,郑朗对吕夷简反感远不及韩琦与范仲淹等人,然而也不相信他的话。

但郑朗又写了一份奏折。

很短,西夏之和乃是伪和,以赢得喘息机会。我朝数年战争,百姓同样困窘,可以与之虚与委蛇。和可以,不可以失礼失节。

得将这次和议的姓质定夺下来。

接着,他的眼睛又盯向北方。

王勇二人从北方撤了回来,在王勇与陆陵三人的挑唆下,呆儿族终于叛乱。

这个冬天不大好过,这些党项人与吐谷浑人生活在夹山底层,一个寒冬熬下来,生活更加艰难,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