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零六章 在风中 二(1 / 9)

杨守素傻眼了,一旦进了京城,上升到国与国的层面,还能不能向宋朝继续用兵?不同意,那么证明自己前来议和,纯是忽悠宋朝的,反而给了眼前这个青年警戒。

怎么办?

他定了定心神,说:“郑相公,我奉国主命令,来与郑相公议和,没有奉国主命令,与宋朝陛下议和。要么,我派人写一封信国主,让他下令,允许我进京一行。”

老小子主意打得蛮好的,在渭州拖一拖,时间争取了,大义也得到了,说不定还能利用他做文章,说好意来议和,却被郑朗扣押,激起士气。他自己呆在渭州城中却快活起来,顺便看一看,能官方刺探出什么情报。到开战前,元昊说不许,将他接回,一箭N个雕。

“元昊是真想议和,还是假想议和?”

“真想。”

“真假何须多此一举,与我谈起什么作用。杨守素,不用拒绝,去京城吧,两国亿万百姓就指望着你这一行呢。”

“面见圣上,我还要备国书。”

“勿须,我朝与契丹盟誓,富弼也没有带国书去契丹,搭成和议后富弼这才返回京城,带国书与誓书复去契丹,正式盟约。你去了京城,与陛下面谈,大约谈好,再带国书不迟。秋天已到,两国边境互相警戒,布置无数将士,对你国是一个负担,对我朝也是一个负担。早曰搭成协议,趁寒冬未到之时,竞相撤兵,对你我两国皆是有利。”

杨守素还想说话,郑朗将他拉起来,说道:“来,来,你远道而来,我来招待你。”

将他拖到一个酒楼,上酒上菜上歌舞伎,每次杨守素想说正事,立即被郑朗用话题岔开。

宴请完毕,将他强行送到驿站安置。

回到家中,郑朗放声大笑。

崔娴问他笑什么,郑朗将刚刚发生的事说了一遍。

“怎么西夏人又来了这一套?”

“有些不一样,这次他们没有指望能谈成功,谈不成功,可以用这个做借口,攻伐泾原路。”

“狼子野心,若是赵德明在世就好了,”江杏儿说。

“杏儿,也未必。赵德明也没有安什么好心,他在位时,改革官制,大兴宫室,只是在我朝使者至时,才撤宫殿题榜,我朝使者一走,立更赭服,鸣鞭炮,擂鞘鼓,吹打还宫,殊无畏惧。若没有赵德明影响,元昊不会产生后来的想法。但赵德明比李元昊眼光更长远,若他继续在位,不会与我朝开战,而是会借吐蕃分裂之时,继续吞并,河湟境内多吐蕃人,两族有世仇,不易吞并,可是兰会二州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