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零四章 大炮(4 / 6)

中原地区担任一个小官,一家人太平无事,何乐而不为?朝廷不同意,非得让折家守在府州,利用折家军的勇敢,替宋朝看守大门口。

既然知道府州的重要,折家的重要,为什么用两种眼光看人?

况且领军出战的是王凯将军,王全斌的曾孙!

朝廷对折家如此苛削,请问,又如何用其他的蕃人与羌人为朝廷效力。

各位大佬们,你们在想什么!!!

国家要多少钱帛多少将士的生命,来替你们错误的决定买单。

有人说折家盘居于府州,倚仗宋朝力量力保,实际想要逍遥读力。这是错误的说法,那一片地盘孤悬于宋境之外,上有契丹,下有西夏,谈何逍遥?比如丰州王家,那么庞大的党项部族,毁灭仅要数天时间。所以折家数次要内附,可惜朝廷一直不听从。于是折家很苦逼。关健名义上半读力,实际受宋朝官员节制。遇到一个好的官员,比如张亢王凯,还算幸运,如果遇到一个不好的官员,比如康德舆,更加苦逼。

然而怎么办呢?

朝廷对折家不算太好,甚至牵连着对驻扎在府麟路的将士,都不怎么公正。

之所以连轰三炮,确实这几条朝廷政策出现失误。还有其他的用意,吕夷简做法不能与杨偕相比,但打了触边球,无论是谁,用国家的命运做赌注,郑朗都不喜。并且刻意贬低这些大佬的政绩,别以为你们做得很好了,实际做错的地方不要太多。

翻看去年郑朗石门川大捷时,夸耀两府政绩的那篇奏折,两相对比,可以看到郑朗对吕夷简用国书做文章,陷害富弼的愤怒。

三炮轰去,将吕夷简轰得头晕脑胀。

崔娴也没有进劝,她能感到丈夫心态的转变,人比以前更开朗,渐渐象他少年时候,而不是象去年才来泾原路,每天辗转反侧,愁眉不展。重要的是心态,再说丈夫权位太高了,对此崔娴十分满足。

怎么办呢,年龄拘束,再升怎么升?做二十五岁的大宋首相?

不切实际的,并且丈夫功绩越大,越招人忌妒,不如放上几炮,一是为了国家,二是使自己变得不那么太圆满。一个圆满的大臣,又握有军权,才会真正招人眼红。

三炮轰完,郑朗将葛怀敏夫妇,还有他的儿子葛宗晟喊来赴宴。

严格来说,葛怀敏还是郑朗的长辈,若从崔家与王德用家的关系来叙,郑朗还是葛怀敏的孙辈。

绕了几个大弯子,也没有人将这层关系当作一回事,可崔娴不得不施一晚辈礼,将其一家四口迎进府中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