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探花还韩绛,反正皆是避嫌,那么拼爹吧。郑朗前途无量,然而韩家力量更强,韩亿人脉更广,韩绛是韩亿的亲生儿子,王安石仅是郑朗的学生。
大家疏忽了一点,拼爹韩绛也未必拼过王安石。
王安石身后站着的只有一个郑朗,但郑朗身后还站着一个人,赵祯。
赵祯略有些不悦,说道:“王安石原是状元,再逐三甲,过了。”
一片安静。
皇上发了话,再罗嗦,就是有意针对郑朗来的。
郑朗人畜无害,也不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老好人,看一看杨偕如今的下场。在沧州上奏,奏子赵祯看都不看,直接归档。
榜单发出,许多举子瞠目结舌。
郑朗六个学生,四个学生参加科举,皆是一次姓通过。还有两人,这两人是范仲淹的儿子,老师是郑朗,老子是范仲淹,想通过科举,还能难吗?这是什么样的命中率。
不仅如此,郑朗教导的不仅是学问,还有做人立事,吏治之能。相同的名次,不进入官场则罢,一进入官场这些吏治之学问,马上就产生不同的起点。
许多人捶胸顿足,当初郑朗仅是一个少年,真将儿子强塞给他做学生,他能不收?
想一想,即便韩亿八子,资质不凡,也不敢说个个中进士,只好求赵祯开后门,开得天下举子纷纷抗议。
现在不行了,郑朗位高权重,又十分忙碌,不敢强求他收学生,也不会收学生,自己学生都没有空教,岂会收新学生?
对于外界的议论,赵祯窃笑,更加努力造子。能教出优秀的学生,就能教出一个好太子。
好心情没有了,萧特默与刘六符到了京城。
两人一路打听,询问西北一战经过,富弼放任自流,让他们打听去。
想好了,开战咱们宋朝不是没有人,有帅有才,甚至九百人就能将一万多西夏骑军杀得落荒而逃。你们契丹得考虑好了。
问来问去,终于一个人吸引两个使者注意力,郑朗。
两个使者越听越心惊,乖乖冬冬,这个人简直就是春秋时成就齐国霸业的宰相管仲哪,有学问,有敛财之术,有治国之术,军事能力同样很强,文韬武略样样精通。不对,这是一个放大版的管仲,而不是管仲的翻版。
富弼也不管,俺们宋朝有能人,你们契丹更不敢攻打我们宋朝,于是让他们听,还将郑朗写的书拿给他们看。
但进了京城,看到一些大臣软着脸,两个使者又恢复自信,无赖再次耍出来,你们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