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了一份,温馨多了一份,可缺少刘邦的那种挥宏。一个好皇帝,不是一个雄主。
然后说吕夷简、章得象等人的功劳,诸位大佬,你们就是萧何,没有你们在后方的筹备,战了三年,那来这么多物资。
再夸诸将,老种是张良,没有老种的谋划,不会取得这场大捷。狄青是韩信,没有狄青的谋划,亲自上阵杀敌,也不会取得这场大捷。
还有其他各位大臣的功劳,后方张方平、滕宗谅等人的筹备,韩琦与范仲淹的协助,都有功。至于郑朗自己,俺们顶多只能算是一个陈平吧。
韩琦看着他写奏折,看到这里,满额头是黑线。
但郑朗的做法很英明。
两战立的功劳很大,没有到功高震主地步,但会让许多人眼红。马上富弼出使契丹,立下一些功劳,还有人打小报告,幸好赵祯袒护下来,否则富弼将会很悲催。
赵祯不是那种推磨杀驴的主,自己又是一个文臣,没有那么多忌讳,可也没必要招人眼红。
花花轿子大家抬,何乐而不为?
自己说自己功劳小,别人会当真?二十四岁的枢密副使,难道想做二十五岁的宰相?做完后又做什么?赵祯,你屁股下的椅子让给我吧!
事实说的这些人,或多或少的都有些功劳,自己仅是夸张了那么一点点儿。
还有马。
剿获的战马,以及强行迁来各部族里的战马,这一战过后,将会使泾原路增加四万匹以上的战马,一大半没有受伤,可以拉上战场。泾原路有能力组织这么多骑兵么?就是有能力,上哪里找那么多牧场饲养。
仅是这一战的,上一次战役马匹就足够泾原路消化。但其他三路皆缺少战马,因此赵祯去年下诏,陕西各地必须将所有马匹交出来,以备国家需用。不仅耽搁民用,也耽搁了耕地。
于是郑朗请求,将这些战马根据情况调向其他三路。民间的战马发回,包括此战中受伤的马匹,老弱的马匹,一些母马,全部充入内陆,当作耕马使用。
郑朗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汉朝时缺少牲畜,唐朝时还是缺少牲畜,到了宋朝更缺少牲畜。从江南到关中,一路走来,依然看到许多人在拉犁,而不是马与牛拉犁耕地。
最后又说了一件事,虽然后面还有安排,但战事快结束了,一旦大军到达韦州与鸣沙城下,元昊必然从府麟路撤军回来。
太子如何处理,请诸位大佬发发好心,给我一个回话。
郑朗真的不能急。
非要等元昊征集西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