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应当劝解,不能助讨为虐。”
“两者不同的,吴家小娘子是包庇坏人。几个娘娘仅是布施,没有害人。”
“官人说胡乱布施,会有不好的后果,梁武燕京那样了……”
“梁武帝用的是群臣钱帛,用的是百姓钱帛,虽台臣之劫有候景因素,更多的是他沉迷于佛法,耽搁国政所至。所以观世音菩萨面对各色人等,现不同的身,是让各行各业各安本位。比如众生想统管世界,保护生灵同,她便现出四天王的法身。如乐意在人间为王,便现出人王的法身。想治理国家,便现出宰臣的法身。做皇帝的,就要勤政治国爱民,但梁武帝自学佛法后,疏理国政,用出家勒索朝廷从百姓身上苛剥献于佛祖,布的是恶施。几个娘娘是普通人,所布之钱帛是郑家正当所得。虽没有布净施,也不会有劫难。大不了得不到证果,难道几个娘娘还要做菩萨?得不得到证果有什么关系?
楞严经韩琦没有看过。
但郑朗刚才将其中一段读了出来,比起一些上古的儒家典籍,也不是很难理解。观世音说的这一段长篇大论,无非是救苦众生,点化各色人等。崔娴说是各安本位,略有些牵强,也能说得过去。就象郑朗咬定梁武帝布恶施才得的恶果,谁又能说他全错了?
而且再一想,郑朗这次时机也掌握很巧妙。
佛教在中国的兴起,有三个因素,一个权贵相信,所以有权贵主动倡导包庇,二个是统治者需要,三个是来自百姓的力量。
可如今情况对佛教总体而言不太有利。
信仰佛教的权贵人数不在少数,毕竟道教与佛教PK起来,各个方面皆落在下风,即使朝廷鼓励也不行。可因为一些佛教子弟的做法,使为数不少的士大夫精英很不感冒。
佛教的教化作用,为统治者需要,可对佛教带给唐朝的祸害,宋朝各代皇帝还是记忆犹新,赵匡胤游相国寺,赞宁法师说现在佛不拜过去佛,赵匡胤龙颜大悦,这才倡导佛教的。有外部基因,当时北宋在扩张中,想要征服各个割据力量,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包括佛教,但还是将佛教列为道教之下。正是唐朝佛教之害故也。
教化作用依然存在,可是宋朝此时环境不同,对教化没有赵匡胤时那么看重,关健是需要钱。澶渊之盟前数场战役打下来,宋朝花了七千万贯钱,与西夏人作战还没有开始,但仅是将粮食物资运到西北,在路上的运费与损耗会有多少?还不知得花多少钱。不但自己,包括贾昌朝等许多大臣在内都在喊节省费用。战争还没有正式爆发,不能剥削百姓,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