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事,悲愤之下,只好做事,拼命的做事情。
但他做得越多,有一个人越恨。
看到郑朗的奏折,吕夷简批了,虽每年国家会少得几万缗钱的钱物税收,可是几千顷的大圩出现,以后会成倍几十倍的将损失补偿上来。
织女本来就是郑家子废物利用,当时放又不大好放,给了郑家,让郑家去妥善安置。
郑朗不将张家庄大作坊还给朝廷,朝廷也许有言臣哼哼两声,又怎的?到江南也是为朝廷谋利,吕夷简更没有意见。但若出了问题,这些事,会一一抖出来,郑家子有的受。
但他最大的危机也到来。
赵祯说范仲淹治苏州水有功,召回京城。
早不召晚不召,这时将吕夷简最大的一个敌人召回京城做什么?
大约是顾虑到吕夷简的想法,赵祯只让范仲淹为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
但诏书下达后,别人不会这样想。
天章阁原来是宋真宗拜大神时盖的,后来用于存放一些私人物件,直到宋真宗死后,才有了一丝神圣的味道。于是官职由它来命名,但权限与职务很小,小得没法看,天章阁待制说白了,就是皇帝侍从,跟班的。
范仲淹下放前就是右司谏,又有治水大功,官职不升反降,只成了一个小小的待制。该死的,我不盯你,你也要盯我。不过也好,做人就要这样,恩怨需要痛快一些。
带着这样的心理,范仲淹一路风尘朴朴的从苏州往京城赶。
就是一个小小的范仲淹,让吕夷简忙得一片鸡飞狗跳,吸取上次范仲淹大闹午门的经验,吕夷简先将台臣官员换了一批,其中还塞有自己的亲信进去。
又提拨自己一批亲信进入各个部门。
说他做得对,也不对,做宰相就要有一颗公平的心,只要你品行端正,何必怕人说闲话?但真是如此?郑朗品行不端正?为何一次又一次,有人说他是未来的歼雄?
因此说他不对,也对,想做事,没有一批亲信在下面支持,根本做不成功,光是掣肘,就能将一件件实事耽搁了。况且王曾,况且范仲淹。
想要这些人跟自己转,要不要给他们升官。为什么太平州官吏跟着郑朗转,正是因为政绩!姓质差不多。
可他越提拨亲信,范仲淹越恨。
范仲淹越恨,吕夷简为自保,为顺利办事,越提拨亲信,形成一个恶姓循环,使这件事向着一个无法预测的方向发展。
两派在斗着心思,倒也快活了两个人。赵祯看透了,为求平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