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十七章 找朋友 上(4 / 7)

没有多问,与儿子谈心,听得多了,修书,教他们吏政,教学业,甚至有可能说不定会教一些科举的法门……无论那一样,自家儿子也会受益非浅。修书有名气了,有名气以吕家的地位抬一抬,也就起来了。吏政,那是提前实践勘磨,同样是了不得的大事。但得有一个前提,所受之人必须聪慧,否则拨苗助长,对三子的智慧,吕夷简很相信的。

吕夷简又说道:“范司使生病告假,在这之前,他上书说朝廷不当拨款于宋州囤积粮食,本来去年大灾,粮食紧缺,粮价高昂,朝廷用度不足,偏偏主动囤积居奇,导致粮价更高,非是国便。”

事情整个经过是这样的,范讽看到三四月天气好,认为没有灾害。没灾害,国家拨出这批款子囤粮那就不对了。不是专门针对郑朗的,去年一年的折腾,谁任三司使都会头痛。

吕夷简也知道,但说了一句:“若有灾害发生,范司使你可负责?”

不敢赌啊,并且仅是一两百万缗钱的粮食,储了储,万一有了灾害,诸相就没有责任了。真没有,国家再缺钱,能缺这一两百万缗钱吗?

范讽同样不敢回答。

真不好说,休说今年,就是明后年突然来场灾害,到时候吕夷简这货也会将此事翻将出来,与自己对堂公薄。自己以何言相对?

一气之下生病了。

真是生了病。

他生病三司使不能缺人,赵祯让程琳担任新的三司使。不赴任不知道,一赴任吓一跳,程琳一查账,傻了眼,俺接手的是什么烂摊子?于是上书,提了两条,借使牛皮、食盐、地钱合为一,谷、麦、黍、豆合为一,易于钩校可也。然后世有兴利之臣,复用旧名增之,是重困民无已时也。

也就是郑朗所说的折变。

各地物产不同,朝廷作价统一,便民的措施,可是有兴利之臣,复用旧名增加,这是委婉的说法,这些官吏用心是好的,为国家增加税收,为自己增加政绩。可实际大多进了他们腰包!不大好公开说出来,最后一句才是他的重点,重困民!

国家没有得到处好,老百姓苦逼了。

老程真的急了,不然这开罪诸多地方官吏的话万万不会说出。

然后又说,兵在精不在众,河北、陕西军储数匮,而招募不已。其住营一兵之费,可给屯驻三兵,昔养万兵者,今三万矣。愿罢河北、陕西募住营兵,勿复增置,遇阙即选厢军精锐者补之。仍渐徙营内郡,以便粮饷。

冗兵啦。

想变出钱来,程琳没那本事,只好节流,想节流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