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组织得当,能参与其会的,此次皆会大长脸面。
不过郑朗却将机会推给了张方平主持,张方平谦让了半天,郑朗却以岁数小,实践少,不知人间世务又进行推让,张方平无奈受之。实际上也是给张方平一个机会。
对他的不党,郑朗看重,对他的才情与抱负,郑朗同样看重。
若说仁宗一朝,有的人轻用了,张方平正是其中的一个。
但非是理论,有实际,与张方平商议良久,这才由他出面,组织几十名罗列的士子。也是让张方平扬名立腕。
然而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不开心的事。
范讽终于与吕夷简决裂,我为你做了很多的事,不就是一个东府吗,去做一名末相,有何不可的?
人老了,贪心就重啦。其实年轻时小范不错的,年龄越大,贪心越重,渐渐失了清直,并且自己还不觉。吕夷简也很郁闷,老子都将你保举到了三司使,这也等于是一名财相,还要怎么的。看看你的才能,做财相已经很吃力了,还要进东府,岂不要祸国殃民?吕夷简也有度,老范要求出忽他的度了,因此一直不同意。
老范不觉,还认为自己很有本事,于是不服气。
郑朗考试考完了,功夫抽了出来,开始对四小指导学业,还有正准备筹备这个“齐家治国”大业,也让四小提前熟悉一下。吕小三整天呆在客栈里,让老范看到了机会。
早朝时进谏道:“陛下,我朝科举惩前代之弊,竭罗天下之才,为致治之具,而不问四方何士子,家不尚谱牒,身不重乡贯,即便工商杂类,以至僧道,奇人异才亦可面试授官,又惟求公正,设糊名誊抄制度也,并有锁厅别头诸试,以区贵重,复有锁院制,以防试题外泄也。然科名多有势家所取之,故太宗自雍熙二年,罢黜吕蒙亨等人,先帝也有类似例举,多黜或降世家子弟,以与弧寒子弟机遇也。”
这个制度做得还是不错的。
所以自宋一代,很少出现庞大的家族,即便有延绵不绝的名家望门,因为这个制度,造成这些家族子弟不能一一录中,所以家族一直没有膨胀起来,危害也不大。
但范讽其意不在此,又进谏道:“然坊间多传状元已定,三元已定,何来此言?”
小皇帝有些心虚,这次科考,不仅想对郑朗开一开后门,也对其他几个举子同样开了后门,道:“范卿,坊间之言,你何信之?糊名择卷,择才录取,是谁便是谁。”
“臣以为陛下当避之。”
有人不服气了,你这个老小子有完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