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 大三元(3 / 10)

求末,全国多少学子,打算四十年一个轮换,正常与不正常的年份,十届科考,诸科与进士平均每届五百人或者更多一点,也不过五千人到七八千人,四十年下来,学子不会低于一百万数,甚至更多,以一生的命运来博这二百分之一的概率,试问一下值得吗?

但不好说什么的,李世民不是说过一句话吗,天下英雄皆在我股掌之中,这些有文化的人只顾着钻研读书科考,那么还有心思谋反吗?当真?

想着心事,就轮到了他,开始搜身,然而禁兵对他还是很客气,简单的搜了搜,放了进去。

一直引到崇政殿内。

皇宫郑朗来过几次,比较熟悉,但是其他学子不然,好奇地看着皇宫内的建筑。

但这里肯定不是旅游胜地,脚步慢一慢,禁兵立即过来催促,将士子们一个个象赶羊一样赶到了崇政殿,只是经过省试的诠落,剩下七百来人,人数不象省试那么多。这还是比较多的一次,少的时候只有两三百人。

还要淘汰的。

一一落坐,早餐不提供,全部在路上或者在客栈里吃过,但提供一顿午餐,到下午交卷出去。仅一天考,试题是一赋一诗。一会儿试卷发下来,现在是诗赋,所以没有了主文官,后来有论策,人姓化考试,为了防止士子偶尔不知道题目出处,可以隔着帘子向主文询问题目的出处。省试就设了这一制度。

郑朗打开卷子,还是要实行糊名誊抄制的,可是郑朗不大明白,既然糊名誊抄了,制度也很苛刻的,初考官评等,封弥后再交给夏考官重定等级,最后送详定官确定等级,然后小皇帝过目,亲眼察看,后面过程多是假的,小皇帝有这时间一一过目琢磨么?大约的看一下,行了,朕看过了,录中的进士全成了俺的门生。然后小皇帝于崇政殿,后来改为集英殿拆号唱名,当场拆号,当场唱名。那么小皇帝如何去作弊?

不知道。

但小皇帝想要作弊,估计这个官司那一人都打不赢的。

然而看着试卷上的题目,郑朗忽然呆住,题目很简单,赋为君子赋,诗在梅兰菊竹中选一赋诗。

殿试考小皇帝不会出现的,可是有许多太监协助监督监考,赵祯听着太监的禀报,说郑朗面部表情很惊讶,赵祯大笑,这也是一种照顾,原来准备出赋索姓出中庸赋,好象没有那一个殿试出过这一赋吧,但想到那样做,太过显眼,言官会说话,才作罢。

郑朗明白,这是小皇帝对自己的关照。

但这两道题出得很成功。

别以为它们很好做,论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