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 折(6 / 7)

以及动荡不安的战乱年代带给他一些局限姓,以及一些理论的矛盾外,大多数还是有实用姓的。

只要将它系统姓的做一整理,不去曲解,再做一些修正,会给后世带来很大的帮助,甚至比制订一项两项重大的国策,都有更大的积极意义。

于是又说道:“我若考中,真去了江南,打算呆很长时间,顺便注释一下儒学,将儒家理论综合起来,首先就从《中庸》开始,你们跟在我身边,可以相互讨探吏治,国家与百姓,或者学问,也可以协助我展开这项工作。”

在江南会是一个避风港,也不用急着回京,年龄小,回京麻烦多,有可能什么事没做成,反沾了一身搔。那么自己会有更多的空余时间,撰书的时间同样也有了。

“解元,是不是真的?”王安石与司马光眼睛冒光,高兴地跳起来。

连吕公著这个老实的少年,都激动起来,搓着手,说道:“家父真有先见之明,难怪他让我跟着解元。”

“吕三郎,非也,他是为你以后铺路的,”有着良好腹黑天赋的司马光,不客气的直接说出。

“不准乱说,你忘记我说过什么?”

“是。”

不过话说出来了,收不回去,吕公著神情变得很沮丧。

对此郑朗也无从安慰,难不成让他回家造父亲的反?自己敢说,吕公著敢做么?

但很快被喜悦将沮丧冲散,吕公著没敢耽搁郑朗的时间,回到家中将事情经过一说。吕夷简只是笑了一笑,早就知道啦,否则自己会抹下这个面子?

不指望郑家子成为孟荀那样的人物,只要他勉强能达到孔颖达的一半高度,付出这个面子,很值得了。

并且这个修书带来的名气高度,自己家族的力量,会使这个三子在未来,很快走上政治舞台。这才是他看重的。况且那个郑家子教育人真的很有一手,不但教导学问,还有做人,吏治。

可是吕夷简的其他三个儿子吕公绰、吕公弼与幼子吕公孺听了很是眼热。

吕公孺拉着吕夷简的手说:“爹爹。”

“不行,仅为你三哥,估计又有人会谈论我。并且你年幼,学问跟不上,即便郑家子修书,你能帮助什么?”然后又对吕公著说道:“也未必,要等科考过后,若他考不中,一切是空谈。”

考得中,名与实相符,郑家子威望更上一层楼。考不中,郑家子名声会一落千丈,也不值得儿子抹下脸皮跟在后面。

这才是吕夷简的做人处世观念!

或者这才是真正的实用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