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本就是为了整饬防卫。”
“说句不好听的,他们就是去挑刺的,那些镇守边将好日子过得舒舒服服的,突然空降来了一个钦差御史,还要挑他们的刺查他们的账,双方自然就会爆发矛盾!”
他这话倒是让朱厚照大感意外,没想到杨廷和也开始“与时俱进”了啊!
“杨师的意思是,御史是过江龙,边将是地头蛇,一方想要维持安稳,一方想要有所作为,两者相斗之下,自然会产生矛盾了?”
“陛下英明!”杨廷和轻飘飘地拍了一记马屁。
巡边御史和镇守边将,差不多就是过江龙和地头蛇。
朱厚照这个比喻虽然略显粗俗,但是直接点到了要害关键。
“但问题在于,这可不是朝廷想要看到的局面,大战将起内部不能团结一心也就罢了,结果还互相争斗,那等到蒙古小王子南下,咱们直接投降认输算了!”
这就是玩笑话了。
“陛下,镇守边将行伍出身,欺上瞒下,克扣军饷,役使将士这些都是常有之事,如今朝廷派遣大批御史前往巡查,便是意在整饬不正之风,有所冲突也是正常。”
“以臣之见,归根结底,乃是因为御史虽代朝廷巡狩,然而各处边将骄横已久,岂会甘心?若要解决此事,需派京中得力重臣,巡视各处,临机专断。”
朱厚照瞥了杨廷和一眼,他这话分明就有趁机给镇守边将上眼药的嫌疑。
不过问题在于,人家杨廷和说的也是实情。
如今大明王朝的镇守边将,的确和国朝初年、永乐年间大不相同。
吃空饷,废操练,克扣军饷奴役将士那都是常有的事。
更过分的,挪用屯军为私用的事情,给他们这些将领谋取私立,都屡见不鲜。
大明边备废弛,那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弘治年间,整个边防更是烂得令人发指!
从东到西,整个边防都被蒙古鞑子打得跟狗一样,明军无力反抗,"不能御","坐虏入境","以为耻"之类的描述比比皆是。
那些什么大捷,不是朝廷给自己脸上贴金,就是边将杀良冒功,其他人或许不知道,但朱厚照又怎么不知道。
就比如弘治十二年正月,辽东守臣上奏朝廷,说是取得了三次大捷,斩首三百级,看起来很厉害有没有?
结果这捷报到了朝廷之后,压根都没人信啊!
“边备疲困,素乏锐气,往时捐数十百人仅易虏首一二级!”
“李杲之老疾,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