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衙门官署。
吏部是为六部之首,尤其是洪武十三年,太祖朱元璋罢黜丞相制度后,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地位迅速上升,其中吏部尚书的权力和职掌得到很大提升,真正成为中枢权力的核心之一。
后经过一再调整,吏部设尚书、侍郎各一人,总掌天下官吏铨选勋封考课之政令,下辖四个属部,选部更名为文选清吏司、司封部为验封清吏司、司勋部为稽勋清吏司、考功部为考功清吏司,四司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都吏一人,令史六人,典吏十二人。
因为总掌天下官吏铨选勋封考课之政令,是以吏部位居六部之首,吏部尚书尊称“大冢宰”,别号“天官”!
天官大人,拥有中央六部中最高的地位和权力。
在人事任免、官员诠选方面,吏部尚书的话语权极大,即便是皇帝也无法绕过他们的决定。
吏部尚书的认可是官员得以正当任命的关键,否则他们的地位会变得非常窘迫。
尤其是在土木之后,文臣缙绅把持朝政,形成了文华殿廷议制度,吏部尚书职权再一步得以拔高。
比如朝堂重臣的“廷推”制度,计有六部尚书、都御史、六科给事中、通政使、大理卿及掌道御史等大小九卿科道言官,就是由吏部尚书主持。
总之一句话,吏部尚书觉得你这人不错,是个贤才干吏,那你就可以晋升,但若是天官大人觉得你这家伙不行,那你就真得会晋升无望!
“济之,你对中山侯汤昊此人,是何看法?”
话说到这个地步,马文升也是啧啧称奇。
“许进看似是在反驳汤昊出兵,实则是为了当众揭露水师糜烂一事!”
短暂沉默之后,济之试探性地开了口。
事实上,对于那位内阁首辅刘健,他还是十分尊敬的,所以并不好开口。
“所以,汤昊这第二步,也没成功!”
“最开始一副愤怒模样,想要借此兴兵远征倭国,遭到群臣一致反对后,他就开始了第二步。”
济之冷静开口道:“从一开始,他的目的,就不是出兵倭国,因为他心中清楚,文臣缙绅绝对不会同意!”
“倭国副使一案真相如何,大家都是心知肚明,也不存在什么刺杀中山侯的说法。”
第二步,同样未成。
听完这些话,马文升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马文升身为吏部尚书,执掌吏部多年的天官大人,又是五朝元老,他自然敢指责点评内阁首辅刘健,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