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研究者丁齐(4 / 7)

上述这般直观而简单的理解,但它究竟是怎么回事,需要自己证入妄境才能有所体会。妄境是人生无与伦比的莫大享受,证入妄境也是一种成就,很多人修炼了一辈子也无法真正地证入妄境,更别提破妄大成了。

破妄的前提,首先是要能明晰妄境、意识到自己证入了妄境中,而明晰妄境之后,方能自如出入妄境与化转妄境。很多人证入妄境之后,根本不清楚自己身在妄境,当然也没有想到过要回到现实,那恐怕就会殒落在妄境中了。

传说中有很多修士在洞府中默默坐化,可能就是这个原因。为什么说“可能”呢,因为妄境若不自知,他人亦不可能知,只是这么猜测而已。

据说身在妄境中若能明晰妄境,便可以自如出入妄境。也就是说可以回到现实中,想进去的时候随时再进去。比如有这么一位修士,他平时可能就在某个风景区看大门,但只要愿意,便可以随时穿越到各个朝代去当皇帝,甚至到各个世界中去当上帝。

修行自有大乐趣,而不为他人所知。丁齐是怎么知道的?不谈他已有的修为境界,关于妄境种种,他此前也都是在书上看的。

丁齐此刻已意识到自己证入了妄境,每人证入妄境的机缘皆不同,既与自身的经历有关,也与所修行的法门有关。丁齐证入妄境的机缘就很奇特,他是忽然心血来潮取出景文石对着一本书施法,结果进入了书中描绘的世界。

这可能就是修习方外秘法证入妄境最独特的方式吧。丁齐是个心理学家,他有自己的特点,假如换个人可能只是在体验,而他既是体验者也是研究者,主动把这样的经历当成了精神现象或心理现象来研究。

冼皓又问道:“既然有了切身体会,你对妄境又是怎么看的呢?”

丁齐想了想道:“在神仙传记中看到入妄、破妄的故事,只觉有趣,但那只像在照片里看风景,终究不得真切。

我以前认为,所谓妄境,就是现实中的自己如何成为理想中的自己,它源于每个人的妄心。所谓妄心,就是那个理想中的自己。而现在才意识到,这种理解可能并不准确。”

冼皓:“我没太听明白。”

丁齐又解释道:“其实每个人都有妄想,你说成不切实际的白日梦也行,它基于一种最简单的心理——假如我是谁谁谁。比如有人读《西游记》就会想,假如我是孙悟空,该怎么大闹天宫;假如我是某妖怪,该怎么吃唐僧肉。

有人读史书就会想,假如我是崇祯该怎么利用魏忠贤,该怎么对付关外铁骑和李闯王。还有人回忆往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