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所以最好布置成主人自己的书房。几人上了二楼,打开“主卧”上面的房间,果然是书房。
书房中有一张宽阔的长案,还放着一排排格架式的书柜,但格架都是空的。书案上放着三块大小不等、形制不一的砚台,经石不全鉴定,有两块是宋代的,有一块应该就是明代初年的,皆是精品!在屋角一面带门的橱柜中,又发现了几刀宣纸。
石不全的眼神直发亮啊,这可是明代的古宣啊,而且生宣、熟宣都有,分开放得很整齐,保存得非常完好,这要是拿去做……算了,反正带不出去。书房中并没有书籍,有纸有砚却不见笔墨,多少也有些奇怪。
与书房相对的二楼西侧,应该是女子的闺房,里面也有床榻桌椅。围绕中庭的二层小楼呈三面凹字形格局,不同的房屋有不同的用处,有的屋子是空的、并无陈设之物。假如众人都搬进来的话,这座庄园也完全能住得下。
传统的古代庭院,只要上档次有规模,按形制中庭一共有几个楼梯?答案是四个,两个是在前厅后侧左右的角落,另外两个是在后面回廊的拐角处。下了楼穿出中庭,便来到了后园,这里有一道游廊直入园中,通往后园中央的一座小湖。
据尚妮判断,这座小湖竟不是人工开挖的,而是依照天然地势修建。有一座船坊探入水中,所谓船坊又称不系舟,修成船形的底座,上面并非开放式的凉亭,而是四面带花窗的屋子。可在坊中饮酒或推窗赏景,屋中放了一张八仙桌、两张靠背椅、六个象鼻脚坐墩。
前几年收藏市场上的明清古家具炒得很热,假如这里的东西都能搬出去,得值多少钱啊?可惜搬不出去,就算能搬出去好像也不该动这个心思,丁齐的感觉,这些陈设仿佛就应该与这座庄园、这片方外世界一体,真搬出去卖古董简直就是焚琴煮鹤。
后园中花草杂乱、有几株大树的树冠张开掩住了湖岸。小湖居然没有淤塞,水质看上去也非常清澈,居然是活水。后园的西北角是假山,竟与院外的天然山体穿连,假山中修有暗渠,引山中的泉水进入庄园。小湖旁另有水道将泉水引出,通往西跨院。
从后园西侧的耳门前绕到西跨院,石不全惊叹道:“古人就有冲水的厕所了,建造得真是巧妙!”
茅房在西跨院,就建造在引来的水流上方。西跨院中还有几间偏房,按照传统形制,应该是仆役所居,通常还有通往外面的侧门以及停车马的地方和牲口棚。但这里并没有马棚,可能小境湖中也不需要什么车马。
厨房在东跨院,有一大两小三个灶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