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1章 混乱的财政体系(2 / 3)

盐商,抄了他家算作违约金,将他的代理地卖给其他盐商……

这么一来一回间,朝廷每年的盐税收入,至少都有一个亿!

如此一来,大明财政的下一个阶段,大明钱庄计划,也就可以顺利推行了!

说起来,大明财政系统,从洪武一直到崇祯,都是不健全的。

因为大明没地方去继承,胡元朝廷的财政系统,本身就烂到了极致,否则也不会一朝国祚不足百年,直接就宣布灭亡了。

大明财政体系的混乱,表现在很多方面。

比如太祖高皇帝制定的俸禄制度,实在太低了。

拿一个七品官而言,一年俸禄算下来四十两,勉强足以养家糊口,支撑全家开支了。

但是,真正发放给官员的俸禄,不是银子,而是禄米。

规定官俸给米,按月发,俸禄高低与品级相一致。

洪武时期,官员俸禄主要是米、钞两部分组成,且主要是给米,但到了永乐时期,开始全面推行米折钞的制度。

钞就是大明宝钞,因为朝廷滥发不加节制,致使大明宝钞不断贬值,偏偏老朱家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在洪武八年之时,一石米的价格用宝钞一贯即可购买。

结果到了永乐元年之时,一石米的价值已相当于宝钞十贯。

也就是说短短二十来年的时间,大明的宝钞已经贬值了十倍有余。

这是一个缓慢却又无法逆转的过程,大明王朝生存了几百年的时候,却只用了二十多年的时候,就将自己的宝钞贬值十倍有余。

到了宣德年间,由于宝钞市场存量过多,贬值幅度太大,形同一张废纸,宣宗朱瞻基不得不下令停止宝钞的发行,从此以后大明再没有发行新的宝钞。

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大明宝钞,狗都不要,顶风能臭十里地。

不过现在是永乐年间,宝钞还算有些价值。

然而朱老四连搞很多重大项目,又一直在打仗,以致于国库空虚财政紧张,李弘壁打下倭国之前,朱棣就伙同夏原吉变相削减官员俸禄,规定京官的俸禄三成给米,剩下七成则“春夏折钞,秋冬则苏木、胡椒”,这就是“折色”。

而且还将胡椒、苏木等种奢侈品当作俸禄发放,且官方规定的折色价值低于市场价值,实际上就是变相降低了官员的俸禄。

本来官员俸禄就低得离谱,老朱家的天子还时不时拖欠折色,这让官员们怎么活?

这里面,宝钞是最饱受诟病的地方。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