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故意报复(2 / 3)

无度的倭寇,不过怀良亲王所代表的南朝在倭国南北内战中始终处于弱势,巨额的军费开支和控制地域贫瘠的物产,令他们根本无力处理倭寇的问题,因此倭寇对大明帝国的滋扰始终没有中断。
之后的太祖朱元璋已经对倭国国内的政局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位自学成才的“马上天子”甚至填了一首乐府诗《倭扇行》,以表达对这个流氓政权的鄙视。
诗中,太祖朱元璋不仅指责倭国政府“国王无道民为贼,扰害生灵神鬼怨”,更嘲笑怀良亲王“君臣跣足语蛙鸣,肆志跳梁于天宪”。
不过,太祖朱元璋并没有兴趣去改造日本,因此虽然他感叹“今知一挥掌握中,异日倭奴必此变”,但最终还是接受了怀良国书中“自古讲和为上,罢战为强,免生灵之涂炭,拯黎庶之艰辛”的建议,将倭国划归大明帝国“十五不征之国”之列。
洪武末年,朱元璋下令编纂《皇明祖训》,宣布将朝鲜、倭国、大琉球、小琉球、安南、真腊、暹罗、占城、苏门答腊、西洋、瓜哇、湓亨、白花、三佛齐、渤泥这15个海外国家列为“不征之国”,告诫后世子孙不得恣意征讨。
表面上看,“十五不征之国”承认了上述国家的主权独立,标志着明帝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且此后给各国的诏谕中,明朝也一再表明其“共享太平之福”的立场。但如果仔细分析,却会发现“十五不征之国”并非简单地“一视同仁”。
其实“十五不征之国”中有一些国家长期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藩属,如真腊、暹罗、占城等国在隋唐时期便与中国建立起了朝贡体系,马来半岛、印尼地区及菲律宾的南中国海沿岸的国家,从宋、元时期就与中国交往密切。
太祖朱元璋所划定的“十五不征之国”中,除了朝鲜与日本之外,均为宋、元以来中国的传统藩属,既然是附属国,自然没有必要征讨。
而从太祖朱元璋对朝鲜的态度也不难看出,对明帝国而言,“十五不征之国”中的朝鲜和日本不仅是藩属,还存在着对其内部统治阶级合法性的质疑,甚至不能算作“一国”。
因此,所谓“不征”无非是给出足够的外交空间,等待其内部争斗完成之后,再进一步考虑外交政策的一种策略而已。
这些个道理,文武百官与永乐皇帝都是心知肚明,所以此刻没人提及什么“不征之国”一说。
毕竟皇帝陛下都已经把那安南给灭掉了,哪里在乎什么“不征之国”,文臣缙绅若是此刻再提及此事,不过是自取其辱罢了。
而李弘壁此刻说的这些,也都是大实话。
因为倭国一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