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老翰林闻言却是哈哈大笑出声,“此乃真言,说得好!现在我便是说的再多,你不明白终究还是不明白,总需自己亲身悟了才是真明白。不过,这番话却不可忘记,唯有心中时存求道之念,才能习得训诂的真学问。入我书房,便只交代你这一条,至于将来成就如何,全在你的勤力与悟性”。
“多谢老翰林提点”,段缺应了之后,隐隐觉得范老翰林这番话似与求仙之道有共通之处,道术、炼器、鼎火外丹,这些岂非都是“术”之用?
正是情不同则理通,若将范老翰林的说法举一反三,岂非就是说道修之路上只一味追求“术用”还远远不够,只有明白了这些术法背后蕴含的“道”,方能于修仙一途中真正的有所成就?
只是,什么才是道?心中所思,宣之于口,“道是什么?”。
“道在自身,不可别求,别人体悟出的道未必便是你的”,说话间,范老翰林顺手自书架中取出一本只能自己去寻”。
段缺接过书来,见封页上端端正正的写着《论语》两字。
范老翰林的书房中存书甚多,举凡医卜星相,诸子百家皆有涉猎,老先生说完回了正座后,段缺又在德经》并《南华经》收于袖中。
神仙道教源于道家,但不管是道教还是道家,《道德》、《南华》二经皆如儒教之《论语》、《孟子》,乃是万源归宗的原典,既要求“道”,自当于此中寻悟。
此前段缺虽修道四年,着力处却只在功法及修炼上,不说庄子的《南华经》,就连开辟道家道教的《道德经》也不曾用功读过一回,此刻拿着这两本书,心中的感觉异常复杂。
以前只求“术”而不闻于“道”,也许求仙的大道正在这原典之中?范老翰林一番用心于儒家学问的提点之语,却为段缺的求仙之途点化了其前所未见的大道。
可叹巍巍造化功,山河大道立虚空。飘渺仙路即是虚空证道之路,而今大道已启,至于段缺能走到那一步,最终是否能彻证大道,便如范老翰林所言,只在其勤力与悟性造化了。
段缺隐约的意识到了求仙路上“术用”之外“道”的重要性,但其没意识到的是,范老翰林这番引其举一反三的话语正是他入得范府以来最大的造化机缘,若非在一个领域走到巅峰之人,断然悟不出这样的道理,指点不出这样通达的话来。
开宗明义的话说过之后,两人便入正途,段缺也终于见到了这几日念兹在兹的云纹符书,这部厚厚大书中的每一个字符皆是盘曲扭结,由云气之象化成,虽字字在目,段缺却连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