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稻香蛙鸣的丰收之景!”
然而,斯人已逝。
候叔献,已永远看不到这样的美景了。
想着这些,杨汲就又想起了此番,天子起复他的诏书内容。
“大河西流,泛溢千里!河朔之民,以蒲苇为生,与鱼鳖同居!朕中食而叹,思得明习水事之人,而与谋之。具官杨汲,老于河政,才力有余,曾为皇考都水之臣,知其得失久矣!水官之职,尔实宜之。杨焉、王延世之功,朕有望焉。可!”
回忆着敕书里的文字,杨汲低下头去敕书中的文字,让他动容,也叫他。
他知道的,此番回朝,再任都水监。
他的职责重大,压力重大,任务也极大!
天子派去黄州传旨的使者,曾给他带了天子口谕。
言及回朝之后,他的任务。
首先是导洛通汴工程,他需要维护,并确保汴河无碍。
然后,就是河北的二股河。
东流道,他需要在宋用臣的基础上,保持疏浚,不能使之堰塞。
至于主道……
则需要他亲自去考察,拿出个方案来。
同时,河北各州郡,在过去因为黄河泛滥而出现的盐碱地,也需要他为首会同河北的转运司、常平司,拿出办法,予以解决。
这些事情加起来,不砸个几千万贯下去,是不可能成功的。
虽然,这些钱肯定不是一年就要全部拿出来。
会分摊到未来十年、二十年的国家计划里。
可,这也是每年数百万贯的支出啊!
朝廷挤得出这么多钱吗?
就算挤得出,都堂宰执们肯答应吗?
宰执们肯答应,天子或者说两宫肯吗?
这些困难,都是他要面对的。
另外,这次回京,杨汲知道,御史台的乌鸦们,必然日夜盯着他。
毕竟,元丰年间,他与崔台符还有已经被罢官的王孝先等人,并称四凶。
因为他们这些人,这些在元丰时代,先后出任刑部侍郎兼大理寺卿的官员,都是和先帝的探事司,密切合作的大臣。
有着这个前科在,在清流们眼里,他必是眼中钉,肉中刺。
肯定会有各种磨难在前面等着他。
对他来说,唯一的好消息,大概就是老友蒲宗孟已经拜相。
与他一样,蒲宗孟也是被舆论抨击的对象。
如此一来,相信蒲宗孟应该会支持他的工作。
正想着这些,杨汲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