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一章 除拜(2)(9 / 25)

天子降下德音,亲拔他于选海之中。

而且……

李诫看着敕书上的文字。

“大匠之属,必用鲁班之士;百工之事,当择机巧之臣……”

他眼眶中的眼泪,开始打转。

士为知己者死!

何况,对李诫个人而言,当今官家,这次简拔于他。

就是秦穆公拔百里奚于市,就是武丁用傅说于版筑之间。

恩比天高!

必须用一辈子来报答才行!

、第2/2页)

在吕惠卿后,如今天下州郡的前执政,还没有回京到御前给她孩子磕头的,也就剩下江宁的王安石、王安礼兄弟,还有这个前执政了。

对这个提议,向太后自然是支持的。

君臣大义,很关键!

于是,两宫达成一致,向太后在问了太皇太后意见后,唤来梁从政,取来纸笔,请赵煦写下了召回文字,随即用印后,立刻派人降出。

因为不是除授,也非是升迁。

而是召回大臣述职,故此,不需要学士院的翰林学士或者中书舍人草制,直接可以发出去。

这是外廷大臣,不能也不可以干预的。

此乃君权!

做完此事,两宫就继续商议起赵煦提名的人物拜相的可能性。

然后,便也排除掉了曾布拜相的可能性。

这一次却是向太后否的。

否决的理由很简单——韩五、韩六、蔡、章四位相公,尚且不能拜相,若拜曾学士为相,恐朝野不服。

当然,还是保留了曾布拜执政的可能性。

太皇太后对此,并无异议。

于是,基于同样的理由,赵煦所提名的其他人,也因为资历问题,被排除在右相人选之外。

蒲宗孟,成为了事实上的,唯一一个,进入右相预选的人选。

议到这里,两宫也都发现了些问题。

若,只有一个蒲宗孟可选。

那么,实际上,就等于只能选蒲宗孟。

不过两宫都没有点破这个事情,而是选择了跳过这个问题。

开始和赵煦商议起中司、西府执政人选。

中司好办!

赵煦也不藏着掖着,直接点了赵卨的将。

理由很简单——赵学士年迈,将致仕归老,今拜中司,以为将来超赏之备。

意思就是,让赵卨去御史台镀金,方便赵卨致仕时,对其进行封赏。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