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一个发泄的地方。
他们便按图索骥,将还活着的,在朝中为官,担任过安丰县令或者曾任提点淮南西路常平公事的人,都拉了出来,人均扣了一顶‘昏聩’、‘尸位素餐’的帽子。
狠狠的发泄了一波心中的郁闷!
御史台的乌鸦,旋即跟进,呼应舆论,上书弹劾。
所有被点名的人,忽然就天降灾祸,统统被都堂处罚。
不是被加磨勘,就是被勒停了,最起码也被罚了铜。
只能说,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个体身上,就是一座大山。
而经历了这一场舆论风波后,汴京义报上,连续一个月,出现了大量新旧两党士大夫的评论文章。
这些人在汴京新报上,讨论来,讨论去,最后新党、旧党,居然在这个问题上趋于一致了——他们强烈建议并要求,以后朝廷用人,应该尽可能让人把事情做完再走。
免得再留类似‘张晋州治安丰’的遗憾。
士林舆论,就这样神奇的达成了一致。
而士林舆论达成一致后,自然就变成了国家共识。
于是,今年正月,朝廷循例降下给地方监司的官牒里,就开始强调,要求各路监司,做好辖区州郡官员离任前的审查工作。
并要求各路监司上报本辖区州郡正在进行的工程。
吏部也开始强调,在任官员,手中若有工程没有完成的。
应当在离任前,上报吏部,由吏部上报都堂审核,以定夺其去留。
因为这一场舆论风波,两宫自然都知道,赵煦所指。
于是,也都下意识的点头道:“确实!”
“蔡相公最好在福建,将诸事手尾收拾清楚!”
本来,蔡确今年就应该卸任的。
也正是因为‘市舶司诸事’手尾没有做完,所以,都堂方面也一直在用这个借口,将蔡确的辞任书一再驳回。
蔡相公啊!
福建离不开相公啊!
相公,您也不希望,泉州市舶司留下遗憾,被父老戳脊梁骨吧?
蔡确人都麻了。
这才有蔡懋回京,疏通关系的事情。
他在福建,日子虽然逍遥快活。
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思来想去,蔡确感觉可能是太久没有和人斗了。
所以,他是迫不及待想要回朝,与吕公著、李常师徒掰掰手腕的。
“蔡相公既需留任福建……符合拜授都堂宰执条件的人,也就剩下大名府韩五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