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他们眼前的景象,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之中。
一个大宋大臣,从未来过熙河,也从未和包顺一族的人见过面,更不要说对他们有过什么恩惠了。
然而……
这些数千里外的羌人,却依然仰慕并崇拜着那个已经去世二三十年的大宋名臣。
为此他们上书朝廷,请求赐朝廷赐他们为包姓。
如今更是拖家带口的,蜂拥着来欢迎一个他们从未见过,毫无血缘关系的大宋官员。
仅仅是因为,此人是他们崇拜的包孝肃之子!
这种从道德上迸发出来的力量,是所有儒生都无法抵抗的。
是书中的理论,映照到了现实。
这怎能不让他们激动?亢奋?并发誓为之奋斗?第2/2页)
刘攽,当年资治通鉴书局中,负责汉史部分的史学家。
同时,也是大宋有名的笑话大王、谐音梗狂魔。
被他开过玩笑的人,包括但不限于王安石、章惇、沈括、孙觉、蔡确、李常等等……
其中不少人曾被他的玩笑搞破防。
此人性格,颇与苏轼相似。
都是大嘴巴,都是不在乎得罪人,只管自己念头通达的主。
至于梁焘?
这是旧党的激进派,如同刘挚一般的人物。
在赵煦的上上辈子,车盖亭诗案之所以闹到那般田地,多亏了此人在朝中上跳下蹿,煽风点火。
所以,他最后的下场也是很惨的——被贬死于岭南。
赵煦本来想阻拦他的任命,但后来想想放弃了。
因为有些事情啊,还真的只能指望这些激进派去做。
……
赵煦在忙着接见大臣的时候。
数千里外的狄道上,出现了一支简单的队伍。
王大斧老远就注意到了这支队伍。
因为他发现,这支外地来的队伍,似乎对狄道上的一切都很好奇。
总是这里看看,哪里瞧瞧,根本不像一般的行商、旅人。
反倒是像探子、细作。
可问题是……
有这么明目张胆,光明正大的探子、细作吗?
王大斧挠了挠头。
“郭贵!”他扭头对着跟在自己身后的郭贵吩咐:“且去问问,看看那些人到底是哪里来的?”
“为何在我狄道上四处张望,到处打探!”
“诺!”郭贵领命一声,旋即拍马上前。
……
包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