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此,赵煦一直是心怀感恩的。、
这些都是好人啊!
都是国家的恩人!
没有他们,好多事情,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和赵煦一样感恩的人,还有登莱本地的商贾、豪族。
多亏了好汉们!
他们才能坐地发财!
二三十万的淘金客,养活了不知道多少人的买卖!
就连苏轼的鱼干生意,赚的第一桶金,也有好汉们的贡献!
赵煦想到这里,就笑着道:“太母所言甚是。”
“熊本确可拔擢入朝,先用为六部侍郎吧。”
“嗯!”太皇太后颔首。
然后,她就低头扫了一下,韩绛举荐的其他大臣。
于是,她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
“吕惠卿!”太皇太后忍不住失声。
就连赵煦,也惊讶了起来。
吕惠卿,这可是韩绛的死对头!
甚至是一生之敌!
他竟在致仕的谢表上举荐吕惠卿?
难道,韩绛的个人道德修养,已能与祁黄羊相媲美了?第2/2页)
首先,自是谢恩,说这两年来,多赖天子眷宠,两宫信赖,所以才有了些微末的功劳,实在不敢当朝廷如此赞誉。
然后就是话锋一转,开始谈论如今的天下。
说百姓疾苦,生民艰辛,这两年又连遇大旱,又逢西贼大入,国库已是空虚。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应当继续元祐善政的基调,改革役法,减轻百姓负担,轻徭薄赋,缓解民众疾苦。
同时,朝廷应该听取地方的意见,与朝中大臣广泛交流,选用君子贤人,辅佐朝政……
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事情。
并不稀奇,甚至都是有模版的。
几乎所有宰相致仕的时候,都是这么说的。
区别不过用词不同,阐述的方向不同罢了。
韩绛的谢表,最关键的,还是他向赵煦和两宫举荐的大臣。
首先,是他去任后的左相和兼任差遣。
韩绛表示,右相吕公著,四朝老臣,忠厚淳朴,必可辅佐天子,梳理国家。
所以,他建议,由吕公著接任他的左相之位与役法检讨所、便民低息贷公事的差遣。
两宫看到这里,都是暗暗点头:“康国公真乃社稷臣也。”
其和吕公著在都堂共事,曾出现过矛盾。
但如今,韩绛离任,依旧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