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四章 要相信后人的智慧(4 / 6)

神疑鬼。

而赵煦的话和态度,更加重他内心的焦虑。

赵煦听着,对大宋在湖南地区的文教事业的发展情况,也有了些兴趣,便问道:“以卿之见,融州、鼎州等地州学文风如何?”

高泰明回忆起自己所见的州学。

虽然学生看上去也就那么百十来个。

但那朗朗读书声,却迄今都仿佛在他耳畔回荡,而他现在又急于对宋庭的君臣表示恭顺,连忙拜道:“奏知皇帝陛下,以外臣之见,融州、鼎州等地州学,学风鼎盛,圣人之教充溢其中!”

赵煦听着,满意的点头,深感面子上有光。

正好,他缺借口奖赏一下王子韶这个听话的大臣,正好王子韶今天也在殿上,于是打算给他一个发挥的机会,便看向王子韶的方向,问道:“吏部,融州知州、鼎州知州都是谁?”

王子韶闻言,连忙持芴出列,拜道:“奏知陛下,今融州知州乃是张敏,治平进士,鼎州知州则是王奂,则熙宁进士……”

“本官如何?”赵煦又问。

王子韶答道:“奏知陛下,张敏本官洛阳判官,王奂本官应天府判官。”

赵煦点点头,懂了,都是选人充任的知州。

而大宋选人七阶四等,乃是晚唐到五代的州县幕职官发展而来。

这些人的本官,除了最底层的判司薄尉外,一律都是从八品。

但从八品之间的地位,却各不相同。

这其中地位最高的是所谓的两使职官,两使职官里又分出三个不同级别。

第一等就是三京、府判官、留守判官、节度观察判官。

这两个知州就属于这一序列。

算是选人爬到顶了!

一般来说,每科进士的头甲,初授就是这个级别的寄禄官。

而对那些在科举中,名次靠后的官员来说,要爬到头甲的那些人的位置。

有时候可能是一生!

范仲淹在大中祥符八年中进士第七十九名,初授的就是选人最底层的判司薄尉。

从判司薄尉爬到选人的顶点,他花了整整十年时间。

范仲淹尚且需要十年!

其他人可想而知!

赵煦便问道:“朕怎未见过这两位大臣的改官状?”

王子韶答道:“奏知陛下,此二臣尚未合尖。”

选人要改官,需要集齐五张举主的荐书。

五位举主的荐书合在一起,就像个宝塔的塔尖一样,所谓俗称合尖。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