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机震(3 / 4)

学霸终结者 浙东匹夫 3205 字 2021-06-06

驾上,他本人坐在后排,左右两边分别是费莉萝和陆文君,似乎很和谐的样子。费莉萝看着窗外的景色,偶尔来一句:“其实200万也就能包一次机了,这种动辄几十个亿的大生意,出行上还省什么省呢。既撑不起门面,又要在高速上多花两个小时。”

从中国直飞旧金山的航班,南方只有沪江市有,别的小城市因为客流量不足,是不会开这种航线的。哪怕顾莫杰再有钱,要去美国也只有从沪江起飞,除非他自己包一架飞机,申请航线,才有可能从萧山机场飞。

不过因为初音集团这次去的人最多也就几十个,所以顾莫杰没那么嚣张显摆。只是提前包了一架航班的全部头等舱座位而已,比直接包飞机可以省七八成的钱。

“过两年吧,等波音弄出787了,或者空客把现在那鸟样的A350改改好,咱买一架,想去哪去哪。现在市面上这种超远程机型,容量一个个贼大,不坐个三百号人,都不好意思起飞,真是不够灵活。”

国际民用航空业的发展,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基本上就定型了。波音747的中晚期型号出来之后,人类不加油直接横飞太平洋都已然可以实现,“飞更远的航线”这种努力方向,在地球上基本上没什么进一步挖潜的可能。

波音777虽然比747更进步了一些,也不过是坐人更多、单位人员运输油耗下降、成本更实惠,并非质变。

但是自从波音公司05年公布了787计划之后,人类似乎在航空业上看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此前的飞机,都在朝“装更多的人、把人均超远程飞行的油费平摊到更低”上做文章;而787开始,美国人转而考虑‘怎么样让装人少的飞机也能飞过太平洋,把那些现在还因为客流量不足而没法挖掘出来的中型城市与中型城市之间的越洋航线开拓出来’。

这么做,当然是有难度的,最简单直白的道理,就是飞机航程越远,扛的燃油自然更多,然后绝大多数燃油都是消耗在扛油料本身的重量上,只有一小部分花在了扛人上。要想扛更少的人,却不提高人均成本,就只有在轻质高强度航空结构材料上动脑子。平常的高强度铝合金已经不够看了,必须在非核心结构上大量上碳纤维材料和其他新材料。

等787做出来,顾莫杰就准备入手一架。尽管这种飞机可能依然有150人左右的载客量,不够小巧灵活,可是至少比动辄400人以上的大家伙好多了。

世上别的大富豪即使有私人飞机,也都是不能飞越洋航线的,续航力不足。顾莫杰就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