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也重叠了,发规部的中长期规划本身就带有宏观政策研究的内容,不研究政策走向怎么制定中长期规划?是不是?另外,政研室又承担了发规部的某些职能,比如大家都在关心的搬迁问题。比如这次钢管厂的问题,交给了你们两个部门,就是考虑到现实的状况,但这肯定不对。我想,如果把政研室并入发规部,可能更顺一些。”
“那就要取消一个部门了。”
“大型企业政研室的设立我知道,总部是有过这方面的要求,但现在看来,各企业政研室的实际运行情况不一定如总部领导所想,我应该算是有发言权的。机构多了不是好事,历来如此。”
吕绮想,每一次机构调整背后其实都有人事上的博弈。但如果陶唐真的这样决定了,刘新军的位子就危险了,因为盛广运的地位不在刘新军之下,而信任犹在之上。陶唐究竟打的什么主意?
陶唐见吕绮陷入沉思,继续说道,“如果成立经济运行部,我想让你来干。吕绮,我这可不是任人唯亲,因为你是最合适的。当然,这是我的一个想法而已,没有跟任何人讲过……回到现实的问题吧,对于东湖的提议,你们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
吕绮努力压下对“经运部”的思绪,“开过一次会,是盛主任主持的,营销部刘书林也参加了。因为大家对钢管厂一无所知,而且营销部也讲不清市场的潜力,所以什么也定不下来。昨天,盛主任和两位刘助理联袂去了开发区,你应该知道吧?”
“知道。”他们离厂当然要请示。
“那你还问我?”
“哈哈,我是想问问你对此事的看法。”吕绮刚才在反问时的神态令陶唐心里一颤,仿佛回到二十多年前,眼前还是那个美丽娇憨的女同桌。
“说实话,我不懂。因为我不管这块,所以我也没去想。”
“外行的直觉有时候很准确。钢管厂的基本情况人家传过来了,你看到了吧?”
“会上盛主任念了两遍,我记下来了。”
“凭着直觉,你现在就说说,好,还是不好?”
“关键是人员……”
“只说好不好就行啦。”
“非得说?”
“必须说。”
“我觉得好。”
“为什么?”
“你真霸道。不是要我凭直觉吗?干嘛问为什么?”
“直觉的背后就是逻辑推理。在做出判断后,推理随之会浮现出来。”
“我没有你那么聪明。我找不到相应的逻辑……白给一个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