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同时发言,某个人发言的时候,代表他的头像自动变亮,提醒其他与会者。
只有代号,没有名称。
显然,这些“少壮派”成员非常谨慎。
按照康太郎介绍,其中有不少社会名流,还有一些大企业的老板,只不过大都与康太郎一样,属于灰色地带。
这也可以理解,明治维新之后,财阀就已成型。
虽然二战之后,曰本经济格局大洗牌,曾经助纣为虐的大财阀遭到清洗,最具有代表姓的就是三井财团,但是大战结束后不久,冷战爆发,美国修改对曰政策,不但让曰本在朝鲜战争期间获得军事物资订单,帮助曰本走出战后困境,还默认趁机抬头的财团势力,使得以三菱为代表的现代财团迅速掌握了曰本经济命脉。
仅仅三菱财团就掌控了曰本十分之一的国家产能!
算上三井、住友、富士、三和与第一劝业,六大财团旗下的产业,相当于曰本国民生产能力的四成!
更重要的是,六大财团掌控着金融、制造、化工、电子等等支柱型产业。
即便曰本有不少中小企业,其中一些还很有名气,但是要么在狭缝中求生存,要么与财团结成联盟。比如由本田宗一郎创立的本田株式会社就与三菱财团联合,通过本田技研公司分享科研成果。
除了这两条路,六大财团之外的曰本企业没有别的出路。
虽然在上个世纪六零年代末到九零年代初,也就是曰本的“黄金二十年”期间,这种合众连横的发展模式,为曰本企业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提供了强劲动力,让曰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创造了一段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但是随着地产泡沫破灭,曰本的经济神话被打破,由财团主宰的曰本经济秩序失去了活力,成为了阻碍曰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曰本在二十多年里举步维艰的主要原因之一。
归根结底,由财团控制的曰本企业丧失了创新能力,也就丧失了竞争力。
这一点,与美国的财团有很大区别。
不可否认,美国也是财团经济,只是早在二十世纪七零年代的石油危机期间,美国财团就完成转型,主要控制金融业,通过金融调配各行各业的发展速度,用金融政策与货币政策来影响美国的经济发展。
这么做,最大的好处就是让美国财团不再介入实业,等于扩大了竞争范围。
结果就是,在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多年间,美国诞生了如同ibm、英特尔、微软、苹果与甲骨文等众多新兴企业,ge、gm、波音、洛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