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吧!
唉,运气真是背,如此关键的时候怎么遇上这种倒霉事?他本还想再努力一下,动摇韩琦为相的合法性,可惜不等动手,大宋朝堂上掀起了另外一股风潮。
奏请立储!
赵顼身体康复后一天上朝,便有礼部侍郎上疏道:“听闻官家龙体不适,曾有昏迷不能视朝之事。臣甚感忧虑,请官家保重龙体,也请官家早日确立国本,以保大宋江山世代传承。”
随后三省六部,御史台,宗室亲贵,乃至地方官员纷纷上疏奏请,早立储君。
这样的事情是有先例的,嘉佑元年,宋仁宗也曾突然晕倒,口吐白沫,神志不清。那时候,大宋王朝并未确立储君,可是急坏了众多大臣。
好在宋仁宗后来康复,百官立即进谏,请官家立储。当今官家与昔年仁宗皇帝的情况相似,他虽然有儿子,可都是襁褓中的孩童,还是让人担心。故而百官进谏立储,也在情理之中。
赵顼自然不爽了,什么情况他也不是不了解,刚开始还装不知道,想要敷衍过去。可是百官态度坚决,奏疏如雪片一样送到了御案之前。朝堂之上,有数位官员连续多次奏请。甚至有人当街拦了宰相韩琦的轿子,请百官之首的宰相劝谏官家早立国本。
敷衍肯定不行,赵顼想要推辞过去。若是身体健康,还可用皇帝春秋正盛作为借口,甚至以此来斥责上疏的大臣图谋不轨。可赵顼没底气说这话,一连昏迷了三日,险些直接挂掉,整个人看起来也虚弱了很多,春秋不盛乃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无可奈何,赵顼只得借口道:“诸皇子尚且年幼,待长大一些,观察资质,加以教导,再立为太子!”
可是百官不买账,委婉表示不认同。声称诸皇子年幼,为了保证国有长君,大宋安宁,请立扬州赵颢为皇太子。至于理由,那是十分充足。有官员提及,太祖皇帝在位时,德昭与德芳两位皇子已经成年,太祖为了江山稳定,放弃父死子继,而是兄终弟及,传位给太宗。以此为先例,请官家效法太祖,传位给弟弟。
太宗继位多有龌龊,这是心照不宣的事实。可是赵顼反驳不得,否则岂非否定太祖做法?或者承认太宗当年用了什么不正当手段?他不敢不孝,只能哑口无言。听着官员们引经据典,说历朝历代皇太弟的先例,赵顼心情更加抑郁了。
如果只是这样也就罢了,随后御史李云聪竟然上疏,请立秦王为储君。
消息一出,满朝哗然!
李云聪朗声道:“秦王乃仁宗皇帝亲生子,血统高贵,人品贵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