顼的公开交锋,朝野上下都密切关注此事,对后面的局势发展有重要意义。倘若输了,秦王的威望就要大打折扣了,可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最关键的是,苏轼是自己人,是连襟的姐夫。
堂堂秦王,倘若连至亲都无法保护,又如何有资格面对百官呢?还有谁会相信他?支持他?
所以此事对赵昭而言有些棘手,苏轼是必须要搭救的,只是该怎么救?才能不留下话柄呢?
明知道对方目的,若还是大意轻敌,是为不智,赵昭不会这样愚蠢。
看来必须要想个妥善的办法处理此事!
赵昭长叹一声,眉头依旧紧皱。
~~~~~~~~~~~~~~~~~~~~~~~~
就在赵昭这边冥思苦想,寻求对策的时候。
汴京朝堂上,乌台诗案的影响正在发酵,并且逐步扩大影响。
这是一件重大的案件,起因就苏轼一人,但打击面岂能这窄?
以李定,舒亶与何正臣为首的御史台官员,从各处搜集苏轼的诗文作品,并且大肆牵强附会,各种搜肠刮肚安插罪名,并且株连党羽。
一时间,受到牵连之人多达三十九人。其中许多都是旧党之人,或者与秦王方面有什么关系,哪怕是拐弯抹角的那种,也会被刨根问底。
牵连者众多,很多官员莫名其妙就糟了无名之祸,甚至连参知政事司马光都不能幸免。
去岁王安石罢相之后,苏轼曾寄赠司马光一首《独乐园》,其中写道:“先生独何事,四方望陶冶,儿童诵君实,走卒知司马。抚掌笑先生,年来效喑哑。”
原本只是朋友间的诗酬唱和,语句之中有对司马光的崇敬之情,当然了,也有几句客气的奉承之语。
但舒亶他们却不这么认为,硬是说此诗乃是为司马光宣传,为了其登上宰相之位而制造舆论。
司马光到底位高权重,身份和影响摆在那里,御史台倒也不敢将之怎样。对于指责,司马光则是完全不在乎,压根没听见似的。只是偶尔凝重的神色,阴沉的语调告诉众人,司马相公心理不痛快。
三朝元老出身,又做过知制诰和翰林学士,司马光焉能看不出其中的猫腻?何以会牵连到自己?很显然这是吕惠卿的手段,就是想要以此来抹黑自己,解决掉一个竞争者,为他吕惠卿能登上相位而扫清障碍。
殊不知,官家与皇太后已经定下了韩琦上位,真不知道吕惠卿若是知晓此事,会是什么表情?还会这般如同疯狗一样乱咬人吗?